见证章丘梆子由“衰”到“盛”的进阶

石匣村章丘梆子博物馆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

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25日
  ◥章丘梆子博物馆内的戏服。
  近期,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全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备案认定工作。经过各地审核初评、综合会议评审、现场检查等工作环节,官庄街道石匣村章丘梆子博物馆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

  通讯员 张聪聪

唱好“讲”字
点燃薪火相续的光

  官庄街道石匣村是章丘梆子的诞生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为了深入研究章丘梆子文化,传承并不断创新章丘梆子艺术,石匣村筹建了以“传承章丘梆子传统文化、荟萃章丘梆子精粹艺术、展现当代传承人风采”为主题的章丘梆子博物馆。章丘梆子博物馆的原址是石匣小学,并校后一直闲置。在章丘区文化和旅游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2019年7月在原址上改造修缮完成了章丘梆子博物馆,成为全国唯一以宣传章丘梆子为主题的博物馆。新建成的梆子博物馆主要有“历史溯源”“梨园精粹”“大师风范”三个展厅,分别展示了章丘梆子的历史起源、传承发展、珍贵戏服冠饰及本土戏剧名人等,通过建馆展陈、艺术演出,宣传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使更多人了解章丘梆子的历史渊源,进一步认识淳朴的民俗以及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
  作为承载着村民们浓浓希冀与“盼头”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章丘梆子的发展有着显耀的高光时刻,同时也经历过发展式微。“过半年、过大年,戏台上梆子唱主角,村里老老少少都争着上台,四邻八舍的村民,还有一些外地游客都来观看演出,别提多热闹,就跟我小时候章丘梆子十分盛行时的状况一个样儿,要说十年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说起章丘梆子的传承与发展,章丘梆子第10代传人于亮兴做出过很多努力,也见证了这些年章丘梆子由“衰”到“盛”的进阶。
  前些年,随着石匣村外出人数的增多,村子里会唱戏的声音渐渐少了。章丘梆子的发展式微,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因为村子里章丘梆子的演员人手不足,石匣村便将周围村擅长梆子的老人请来,教大家学唱。另一方面,石匣村在街道内组织有兴趣的青少年,面向大家开授传习班。
  画脸谱,着行头。“少打关西创帝邦,董家桥头摆战场”随着于亮兴的一声“梆子吼”,石匣村的古戏台热闹起来。今年45岁的于亮兴,自幼跟随祖父学戏,10多岁登台演出,除了是章丘梆子的表演者,身上更多了一份传承的重担。
唱好“庆”字
激扬文旅融合的帆

  章丘梆子似乎是一下子就“红”起来了,说起章丘梆子的现状,这是石匣村人的最大感受。“不光是梆子,俺们村也成了网红打卡地。”看着村子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车辆,脸上的笑容是村民们掩饰不住的自豪感。
  章丘梆子“红”的印象,看似是电石火光的爆燃,却少不了厚积薄发的沉淀。自2019年8月,首届“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启动开始,石匣村便打出了“看大戏、吃伏羊、过半年”的文化名片,曾与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共同打造过半年活动,邀请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等业内“大咖”前来助阵,四年来持续吸引游客10余万人。伴随着石匣村的“走红”,章丘梆子也“红”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经过到此一游的熏陶洗礼,嘴里也能“吼”几句。
唱好“乐”字
滋养绵延茁壮的根

  寓教于乐,让梆子文化成为孩子们期待的“课堂”,石匣梆子的传播发展仿佛掌握了“流量密码”。一改传统的说教,以体验互动的方式走进校园,先后在官庄小学、闫家峪小学、孟家峪小学举办章丘梆子进校园活动。课堂上,学生们上台亲身试穿一下章丘梆子的“行头”,装扮"角色",感受梆子文化的魅力。通过互动讲解,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章丘梆子的历史渊源,用淳朴的民俗浸润童心。根基绵延,枝干方茁壮繁茂,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