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药企造就两大千亿产业集群

从无到优,创新发展,淄博打造新医药产业新高地

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26日
  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忙碌。 工信局供图
  淄博市高新区鲁泰大道1号,新华制药总部大楼矗立在蔚蓝的天际下。 工信局供图
  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华制药和新华医疗,不仅是淄博医药产业的摇篮,也奠定了新中国医药工业体系的基础。以这两家“红色药企”为产业纽带,依托淄博深厚的工业基础和产业配套,淄博逐渐形成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医药企业达到260多家,产业规模走在全省前列、全国知名。
  从无到有,从大到强,淄博正在成为新医药产业的新高地。当下,人才、研发、资本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淄博医药产业既面临诸多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记者 李梓博        

从无到优“遍地开花”
  今年是新华制药成立79周年,这家药企的历史,正是淄博医药产业的发展史。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封锁下,军需药品和医疗器械供应紧张。1943年,八路军胶东军区卫生部制药小组诞生,在几间简陋的民房里,开始药品研发和生产,这就是新华制药的前身,也是我党、我军建立的第一家化学制药企业。
  1948年,新华制药厂由烟台牟平一路向西搬迁到淄博张店,利用日军营房废墟作为厂址,组织建厂。1953年5月16日,轻工业部(医药局令)将新华制药厂所属医疗器械分厂划归医药工业管理局直接领导,即新华医疗。新华制药和新华医疗这两家企业成为早期淄博医药产业的雏形。
  得益于淄博完备的工业体系、工矿资源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两家药企得以飞速发展,淄博医药产业也开始形成规模。
  淄博市工信局副县级干部唐海军介绍,从1950年到1958年,新华制药奠定了全国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基地的基础。1953年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搪玻璃反应罐;1955年建成我国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化学合成原料药车间——年产100吨的非那昔汀车间。
  此外,新华制药还担负起搭建新中国医药工业体系的重任,陆续援建了华北制药、西北二合成等国家大型骨干制药企业。与此同时,建设的新华制药济宁分厂、沂源分厂,分别成了如今的鲁抗医药和瑞阳制药的前身。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也是淄博医药产业发展的“黄金期”。新华制药和新华医疗两大药企规模进一步扩大,其他药企纷纷涌现。
  经过79年发展,目前,新华制药成为全球重要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内重要的心脑血管类、抗感染类、中枢神经类、甾体激素类药物等生产企业;新华医疗则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之一。
  得益于上述两大医药企业的带动,加之完善的产业配套,淄博医药产业链逐步扩大与完善,药企“遍地开花”,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也不断提升,并最终形成了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优势产业集群。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从淄博工信局获悉,目前淄博全市医药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60余家,拥有6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7家A股上市公司。
  就此,淄博医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巨大跨越。
再一次飞跃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淄博医药产业也在经历由大到强的再一次飞跃。
  关于淄博的医药产业体系,官方的表述是:淄博医药产业是国家十大医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具有比较完备的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医疗器械及耗材的产业体系。
  “这样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在国内城市中并不多见,这是我们的优势。”唐海军说。
  以淄博的化学制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集群为例,化学制药产业拥有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齐都药业、金城医药等骨干企业;医疗器械产业则拥有新华医疗、蓝帆医疗、英科医疗、安得医疗、中保康等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位居行业龙头,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淄博7家医药行业的A股上市公司,足够闪耀资本市场,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第十三位,总市值接近千亿。
  唐海军表示,上述成绩正是得益于淄博对医药产业的重视与规划:淄博将新医药纳入“四强产业”,落实“产业攀登计划”,出台18条“金政”加大扶持力度。同时,淄博加大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以及创新推出“技改贷”,鼓励企业技术升级改造。
  另外,淄博医药产业加速聚集发展,专业园区也初具规模。
  比如,淄博高新区医药产业创新谷,就正在加快推进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生物医药研发制造基地及国内一流的医药产业服务平台基地;高青黄河三角洲药谷已聚集了立新制药、金洋药业等十多家医药企业,目前正与火石创造等一流医药咨询公司合作,加快园区规划建设和双招双引。
  此外,临淄、沂源、博山、淄川等区县也具备很强的医药产业发展基础,并分别规划和建设了医药产业园。
  从区县分布来看,淄博各区县的医药产业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并且发展总体均衡。“可以说全淄博就是一个大的医药产业园。”唐海军这样认为。
  比如,位于鲁中山区的沂源县,就既是一个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医药产业高地。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医药产业营收占沂源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35.4%,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
  目前,沂源县有瑞阳制药、山东药玻、鑫泉医药等骨干医药企业14家,规模以上企业8家。目前,该县正在规划建设国内一流的从医药中间体到原料药到高端制剂的全产业链医药专业园区。
新医药的新未来
  从行业发展来看,研发和资本成为医药产业的制约性因素,国内国际头部企业越来越注重研发和创新,而这需要资金和人才的强力支撑。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医药研发具有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的特征,而淄博医药企业当前还正处于从生产型向研发型、平台型转变的阵痛期和关键期,无论是研发投入、高端人才还是金融助力,都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环境支撑。
  淄博医药产业的发展困难很多,挑战很大,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预计2022年国内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8万亿元。
  医药行业依旧处于“风口”,这也给医药产业带来发展机遇。由此,众多淄博医药企业认为,研发与创新是淄博医药产业升级的必走路径。
  淄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深化产业赋能和科教创新赋能,大力推进“四强”产业跨越发展。政策持续发力,措施步步推进,目标便是实现淄博医药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市场链优化。
  可喜的是,淄博已经开始行动。
  淄博连续两年举办“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紧扣新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为医药企业提供最新的产业咨询和最前沿的智力支撑,助推淄博新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以新华制药为例,当前,这家红色药企正在加快产业布局,加快建设制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三个世界级基地,依托原料药优势,在制剂、原料药、中间体上强链补链,全面发力。
  根据官方的规划,下一步,淄博将高端策划特色园区,不断完善新医药产业生态圈,加强“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同时,还将强化招商引资,吸引大型企业和高端人才,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此外,淄博将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医药产业要素集散地、技术创新高地。
  唐海军介绍,淄博将鼓励7家医药类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实现市值倍增;鼓励更多药企借力资本市场实现上市,力争两年左右全市医药上市企业超过10家。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上述政策措施的推进,有着光荣历史的淄博医药产业未来将迎来更大的跨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