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好药“烟台造”炼成记

烟台每年将有1-2种新药上市,生物医药成为八大主导产业之一

齐鲁晚报     2022年11月29日
  记者 李楠楠 
闫丽君 吕奇

  11月3日,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创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 )正式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化药1类创新药。除此之外,“恩度”“津优力”“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博优倍”等一批重磅创新产品接连上市。从今年起,烟台每年将有1-2种创新药上市。创新好药“烟台造”是怎样练成的?
  一种创新药的诞生
  最近,济南的巩先生对一款新药若欣林 的获批上市特别关注。
  巩先生家有亲属患有抑郁症,他曾经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现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基本上均为国外生产,且副作用很大。“这款国产抗抑郁药品的上市,让我非常期待。”巩先生说。
  11月3日,烟台企业绿叶制药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创新药——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商品名:若欣林 )正式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治疗抑郁症的化药1类创新药。“若欣林所展现的临床药效学特征,有助于患者全面缓解抑郁症的多维度症状,尤其能满足患者对于改善焦虑、快感缺失、疲劳、认知症状等治疗需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武器。”若欣林 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张鸿燕教授说。
  “现有的药物多是5-HT再摄取抑制剂、5-HT/NE双重再摄取抑制剂,若欣林是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三重再摄取抑制剂(SNDRI)。”绿叶制药集团研发项目管理部项目经理钟彦介绍,三重再摄取抑制剂增加了对多巴胺(DA)的干预,可实现治疗作用相互协同,更全面地缓解抑郁症患者不同维度的症状,同时拮抗5-HT水平增加带来的DA能下降所引起的副作用。
  “贵在坚持。一粒创新新药从研发立项到最终上市,就如同一次万里长征,需要经历漫长的磨炼。”烟台大学教授、绿叶制药集团非临床研究部副总裁、新药发现研究部负责人田京伟说。从2010年开始着手,到2022年11月3日获批上市,从一个小小的分子到让患者获益的上市药物,田京伟和他的团队走过了12年艰辛路程。
  十二年磨一剑,若欣林的研发上市得益于“科产教”的融合发展。
  2000年,烟大与绿叶制药集团合作共建烟台大学药学院,学院近半数教师在绿叶制药研发中心兼职,负责或参与企业牵头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新药产品研发,企业深度参与学院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等,将科技研发实际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校企共建的办学体制将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研究、技术成果转化纳入统一平台,实现了“科产教”的实质性融合。
  目前,该院科研人员参与的药物研发项目已达数十项,多项成果填补国内外空白。“从早期研究一直到整个产业化、商业化完整的一个流程,实现了基础研究与开发、产业化落地的无缝桥接。”田京伟说。
创新好药“接二连三”
  无独有偶,11月10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控股子公司博安生物自主研制的地舒单抗注射液(博优倍 )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上市批准,该药是中国首个且唯一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抗RANKL单克隆抗体;其作为一种广谱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是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有力“武器”。
  两款新药在一个月内接连上市,如此“速度”背后,有何秘诀?
  “2021年我们迎来了博安生物的首个产品博优诺 (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的成功上市,今年我们又收获了第二款商业化产品博优倍。”博安生物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姜华表示,“这得益于我们在‘研发-制造-商业化运营’各个环节高度整合的全产业链优势,为推动我们后续更多在研新药的加快上市提供了强大动能,也助力我们的创新成果以更快的速度、更优质的产品质量去更广泛地覆盖惠及患者。”
  生物医药产业是山东省“十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烟台市八大主导产业之一。
  除了绿叶制药,烟台生物医药产业还在荣昌生物、瑞康医药、石药百克、东诚药业等一批企业布局。以龙头药企为引领,以原创药为先锋,烟台在创新药物领域已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
  从今年起,烟台每年将有1-2种创新药上市。目前,全市现有药品批准文号651个,重点在产药品46种,包括津优力、恩度、肝素钠等创新产品,微球、透皮释药、脂质体技术、口腔修复膜、高压氧舱、生物药CDMO等技术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医药产业集群“组合拳”
  创新水平国内领先离不开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其中,高端科创平台的集聚是构建产业新生态的关键,烟台不断在引进院所、高校、人才,助力企业搭建研发平台等方面发力,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目前,烟台已建立一批高水平技术平台,全市现有国家级、省级科创平台71个。例如,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共同打造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环渤海高研院”),与中国医科院药物所、清华大学蛋白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深化合作,分别围绕医用同位素药物、重组白蛋白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搭建创新研发平台。
  位于烟台高新区的环渤海高研院,是聚焦创新药物的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公共技术服务、产业孵化培育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烟台市重点打造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化学原创新药研究、现代中药新药研究、药物高端制剂研究、抗肿瘤新药研究及代谢与神经精神疾病药物研究五大方向,打造机制灵活、国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新药研发创新高地。3月25日,环渤海高研院获批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并获“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认定。
  “在烟台,我们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设国家级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一体化平台,推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环渤海高研院综合职能部副部长陆冬英介绍,“我们已经组建了包括16位课题组长在内的92人的科研队伍,完成1亿元的科研设备采购,符合条件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均已在山东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上实现共享;按照‘公开征集、自由申请、专家论证、择优支持’的方式自主部署了22个项目,其中候选新药12项,新药临床前项目6项,高端制剂1项,健康和诊断产品立项3项,各项目正有序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环渤海高研院按照新药研发链条建设的研发公共平台,将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支撑,对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将逐步显现。
“筑巢引凤”让人才落地生根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在烟台,聚焦优化创新要素,加快引聚高层次科技人才,不断壮大青年科技人才和产业人才队伍,持续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动力。
  作为环渤海高研院首批进驻的课题组长,海外归来的徐宝福研究员从6月20日进驻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目前我们团队已有6人,还在继续扩充,预计到达20余人。”徐宝福说,他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的研究,之所以选择在烟台做基础研究,是看好这里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
  目前徐宝福已经在烟台安家,每天7点半准时从家出门,骑自行车去研究院上班,晚上9点半下班骑车回家。“做科研的压力还是很大的,时间很紧张,每天的锻炼时间也就是早晚这半个小时的骑行时间。”徐宝福说,“目前课题组迅速组建,逐步进入状态,但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希望通过努力,在3-5年的时间内能出一些有益的成果。”
  目前,烟台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总数达到4.1万人,会聚了一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科学家和企业家。搭建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平台,成立山东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联盟,会聚了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86人、博士60余人、国家级特聘专家32人,两院院士裴钢、丁健以及外籍院士罗恩·巴比克等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领衔创新;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暨“烟台生物医药产业智库”,目前已启动药学智库、医用同位素智库、金融智库组建工作,聘请院士及相关领域专家70余名,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高研院将通过三期(10年)建设,形成一支由50个创新团队约500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具有国内特色优势的科研人才团队,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建设国家级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一体化平台,在新药创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引领行业技术发展,实现一批科研成果在烟台市和山东省转移转化。”陆冬英说。
  “近年来,我们狠抓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今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人选和项目公示中,烟台市23项成果榜上有名,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一等奖以上奖励约占全省的1/7,全省定向奖励项目5项、烟台市获3项,均创烟台历史最高纪录,改革引领创新取得明显成效。”烟台市科技局副局长王晓智说,烟台出台了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的管理办法,着眼国家和全省的重大战略,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打造烟台科创平台的“省队”和“国家队”。目前,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加速发力、全面起势。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