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鉴千秋大美华夏

齐鲁晚报     2022年12月02日
  □李学朴

  铜镜是古人用以梳妆的生活用具,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一句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他所说的铜镜,就是古人生活中极普通的日常用品。
   在中国古代,从石镜到金属镜,前后历时大约三千多年。春秋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有一段记载:“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鉴”是平面镜,“燧”是用来聚焦日光取火的凹面反射镜。这段话说得明白,用黄铜(“金”)和锡各一半的合金(“齐”),是制作平面镜和聚焦镜的材料。这就充分说明早在春秋时期以前,人们就已懂得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磨光金属面制作镜子。
  镜子就材料论,有青铜镜、玑镜、金镜、铁镜、银华镜;就性能说,有正容的平面镜,有聚光和反射的凹凸透光镜。散见于史籍记载的,还有地境、照心镜、照骨镜等等。
  中国古代的铸镜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古人很早以前就懂得镜面曲率与映象大小的关系,凹面的镜子照出来的人脸就大,凸面的镜子照出来的人脸就小。所以在铸镜时,就把大镜子做成平的,小镜子做成凸的。沈括还谈到有这么一面透光镜,镜背上有铭文,共二十字,用此镜接受日光,背面上的花纹和二十个字都透射在屋壁上,清清楚楚。沈括还收藏了一面古镜,用手按托镜面中心,就会发出响声。据现代科学家考证,这面古镜材料很可能不是纯铜或青铜的,更可能是由其他铜合金经冷却成型制成的。从这面镜子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达。
  我们的祖先还利用平面镜反射的原理,在公元前2世纪前就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潜望镜”。认识凹面镜的聚焦特性,利用凹面镜向日取火,在中国也有悠久的历史。古人之所以把凹面镜称为“阳燧”,意思就是利用太阳光来取火的工具,这是太阳能的最初应用。
  古往今来,镜子也有许多妙用佳话和逸事趣闻。唐朝的冯履谦升任河北尉官后,有一个叫张怀德的人,特送一面装饰考究的铜镜道贺。冯履谦却拒不领情,他转告张怀德“清水照底,明镜照心,余之效官,心同于此”,表示他当官要像清水般明洁,像明镜般光明磊落。宋代吕文穆当了相国,有个藏有一面古镜的朝士,想把古镜献给吕文穆,吕文穆说:“我的脸面不过碟子大,何须照二百里的镜子?”拒绝了朝士行贿。《烈女传》记载有一个名叫梁高行的寡妇,长得很漂亮,为了不至于一女嫁二夫,竟照着镜子把自己的鼻子割掉,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历史上还流传过“破镜重圆”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唐人孟棨所著《本事诗》:南朝最末的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妹妹,被封为乐昌公主,她姿容和才学超群,和陈国太子的下属徐德言结为夫妻。陈国日益衰微,一天徐德言对妻子说:“以你的才华和容貌,国亡后必定要落在豪强的手里,如果我们还有缘,我希望能再见面,但要有个信物作为凭证。”徐德言于是将一面铜镜分成两半,自己留一半,另一半给妻子说:“你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那天在集市上卖这半面镜子,如果我还活着,我也在这天来找你。”陈国亡国后,乐昌公主果然落入了隋朝大臣越公杨素家里,徐德言经过颠沛流离,终于回到了京城。正月十五这天,他来到集市上,看到有人正在高价叫卖半面镜子,徐德言将那人领到住处。那人所卖的半面镜子与自己的半面镜子正好合在了一起,徐德言于是写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未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陈氏看到诗后,心中很悲痛。这事被杨素知道了,就让陈氏和徐德言团聚,并送给他俩许多东西,后来徐德言与陈氏回到了江南,二人白头偕老。一面铜镜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人对铜镜的重视程度,铜镜还经常作为男女爱情的信物和象征物,汉代铜镜上就铸有“长相思,毋相忘”的句子。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双方长辈同意后就下聘礼,聘礼中就有铜镜和镜台。元朝戏剧家关汉卿在他所著的《温太真玉镜台》一剧中,对镜台做聘礼的故事有生动的记述。
  古时,很多室名别号都用“镜”字命名,如镜山庵、镜心楼、镜古堂、镜池阁、镜珠窗、镜雪亭、镜湖轩、镜心石屋、镜虹吟室、镜碧山房、镜斋义人、镜湖逸士、镜田志人等等,由此可见古人对镜子的热爱。不仅如此,古时还有不少咏镜诗,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寄情。梁简文帝赞叹镜子:“金精石英,冰辉沼清”“云开月见,水净珠明”。南北朝的文学家庾信也称赞镜子:“光如一片水,影照两边人。”南北朝诗人高爽的咏镜诗中写道:“初上凤凰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虚心会不采,贞明空自欺。无言此故物,更曾对新期。”诗人朱超道的咏镜诗更是直截了当地道出了一位女子的满腹怨恨,“唯余心里恨,影中恒不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