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文化“两创”成传播“顶流”

示范点连成片,成果不断涌现

齐鲁晚报     2022年12月02日
2022年12月2日 星期五 编辑:刘凯平 组版:李腾 校对:陈丹
看点
C03
  孔子,“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堪称教育思想领域的先驱和“顶流”。济宁,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诞生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济宁独有禀赋。
  近年来,济宁市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创新扎实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邹鲁大地不断涌现。
  阮家村图书馆内,阅读已然成了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新高地
正悄然崛起

  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摆在重中之重位置。2022年,济宁市出台《关于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行动计划(2022—2025年)》,制订《济宁市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两创”示范作用蔚然成风。济宁连“点”成片,不断密切“点”与“点”之间的交流,凝聚出一片向上向善的文化气场。
  目前,4个试点县(市、区)首批100个示范点,不仅提前完成了示范点的再定位、再升级,更逐步形成了各自的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品牌。
  为强化示范点建设,济宁不仅专设了文化“两创”推进指挥部,建立起文化“两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还设立了1亿元的文化旅游发展资金,建设示范点考评机制,对示范点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活动开展常办常新、鲜活有效。
  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董冰表示,连片示范不是简单地把基地串联起来,而是力求从聚合到融合,下一步,济宁将立足示范点的体系化打造,让各个点位既有特色又相辅相成,全局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鉴共享。
  2013年以来,济宁市全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标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与推广普及融合并举,不仅倡树“八个融入”理念、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在努力抢抓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等文化交流机遇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与传播。
  一个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于一体的文化“两创”新高地,正悄然崛起。
文化新地标
正逐一落地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踏足济宁,体悟儒家智慧,践行礼义人生,“三孔”“两孟”也早已成为文化“顶流”打卡地。
  近年来,孟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相继落成,在2020年与孔子研究院共同划转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两院一馆”成为济宁文化“新地标”,共力研究传承与应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登峰”与“落地”,延续着“三孔”“两孟”的时代华章。
  多年来,在杨朝明教授的带领下,以“传统‘八德’思想时代价值辨析研究”科研课题为基础的一系列论著硕果盈枝。《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深研儒家政德思想,探索将其融入干部政德教育的有效路径,获得中纪委推荐,发行量达12万套。编辑出版《中华八德:党员干部读本》《中华八德:青少年读本》,将儒家修身智慧精准推送。如今,杨朝明教授编著的《论语诠解》《孔子家语通解》两本书发行量目前超50多万册,并被译成16种文字,在12个国家发行,让儒家智慧影响着更多的人。
  2023年,孔子研究院编写的《中华礼乐文明大系》即将出版。未来,孔子研究院将以此在推动和谐社会关系、增强价值认同等方面发挥实际作用,引导群众将“礼乐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上谱新篇。
  “搞研究应该以应用为目的,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应该让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
  走出大学课堂、走到百姓身边,面对面宣讲儒家经典的有益实践,孟子研究院历时五年,创新开设《四书》解读系列活动,通过深入挖掘《四书》及儒家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用儒家的智慧引导干部群众修身处事,并对讲稿进行精心整理出版发行。
  《四书》解读系列活动,让儒家经典不再束之高阁,实现“经世致用”。儒学大家陈来点评为:“《四书》解读在2000多年文化史上尚属首次。”
  目前,孟子研究院已经带着350余场活动,走进乡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家庭,以“六进”品牌活动服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孔子博物馆活化春秋雅乐。今年,孔子博物馆礼乐传习所正式成立,组建箫韶乐团,利用出土文物研制出来的各种传统乐器演奏,让先秦古乐绽放时代新声。
  孔子博物馆自2019年向游客开放以来,“孔子课堂”社教品牌已举办活动逾1000场。其中,“孔子学堂进校园”通过定期走进校园开展书法课程、经典诵读等活动,成为影响孩子一生的文化启蒙。
传统新起来
文化活起来

  在村居、社区、学校、企业等领域,济宁市打造了一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示范点;实施“村居+社团+群众”模式,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在百姓中间。
  鲁源新村地处济宁曲阜市尼山脚下,是孔子的出生地。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别墅村”,因紧邻尼山圣境景区,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的打卡地。
  今年,鲁源新村以文化“两创”示范点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以“中华文化体验、诗书礼乐传家、美德健康生活”为特色的文化“两创”示范村。该村将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一体推进。
  “一天可以做8件弦丝画,日均收入可达120元,很多村民利用自家闲置房间开起了民宿,旅游旺季游客爆满,大伙儿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鲁源新村不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打卡,村民更是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文化“两创”带来的红利。“汉风艺术馆”的线编技艺——弦丝画带动了村里妇女就业增收。还有剪纸、面塑、布老虎制作……传统手工艺在“指尖”传承。
  九九重阳节,曲阜石门山镇西焦沟村“幸福食堂”里,大厨正在做一道土豆炖红烧肉,志愿者们包着村里老人们“点单”的各种馅料的水饺。在这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只需要花5元钱,就能吃到荤素搭配两顿饭。从西焦沟村开始做起,这样的“幸福”目前已经覆盖了曲阜60个村(居),济宁全市累计建起277个。
  泗水县东仲都村,地处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位置,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仲都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自古以来就有“孝善之村”之称,孔子多次在此设坛讲孝,村庄牢牢把握济宁市打造“传统文化首善之区”、泗水县打造“儒风孝道之乡”的机遇,确立了“儒孝之村,善行仲都”品牌,力争将东仲都村打造成为尽孝行善的中国儒孝文化第一村。
  悠悠齐鲁,文昌锤耀。从推进文化“两创”让到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济宁步履坚实铿锵。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未来,济宁必将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程中走在前,在齐鲁大地谱写出亮眼崭新的篇章。
         (来源:中国孔子网)
  鲁源新村夜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