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尽原平天尽月圆

齐鲁晚报     2022年12月05日
  孩子懵懂的眼神穿过孤儿院的铁栅栏,外面是绝望的母亲,身后是数百上千的和自己一样遭遇的儿童。随后,这群孩子将坐上去往内蒙古大草原的火车,“遇见”自己的额吉。在《海的尽头是草原》这部影片中,导演尔东升将“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宏大背景聚焦至一个小家庭中,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的困难时期,“妹妹”杜思珩和其余上海孤儿被接入内蒙古大草原,与淳朴善良的牧民们共同生活、组建家庭的故事。
  小家亲情,面临绝望选择时的无助,承载在一条小小的毛巾上。人在困难年代苦苦挣扎,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活下去,这也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分别的抉择。绣着自己名字的毛巾被杜思珩紧握在手里,即使已经身在草原,这条毛巾也代表着上海的母亲,那是小杜思珩眼里真正的家。时代的悲歌让母亲经历了巨大内疚和绝望,对于女儿无法言说的爱和歉意凝聚在毛巾上的红线名字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因取舍而体现的亲情本就辛酸悲苦,耐人回味,导演巧妙地通过哥哥杜思翰的视角为我们展开叙述,以旁观者身份将观众带入时代,将母亲内心的斗争进行留白处理,供读者想象,表达出带有悲剧色彩的亲情主题,深刻入心。
  风吹草低,民族大爱无疆。内蒙古人民请缨收容数千名南方孤儿,在物质条件贫瘠的年代传递温暖的大爱。“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不仅仅是内蒙古人民对国家的承诺,更是真切的事实。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即使是特立独行、倔强的小杜思珩也能找到爱她的额吉萨仁娜和哥哥那木汗,她原生家庭缺失的父爱也在阿爸伊德尔身上弥补。小杜思珩的一次次成长离不开额吉萨仁娜和哥哥的无私包容和爱。草原人民为这群“国家的孩子”提供的不仅仅是住所、食物和教育,更是给孩子们一个个属于他们的家。从杜思珩草原一家可以望见,大情怀巧妙融在杜思珩和额吉萨仁娜、那木汗和伊德尔的交流与矛盾中,委婉而深刻地为我们展现道不尽的民族大爱。
  包容与和解,是草原离不开的命题。面对危机四伏的大自然,牧民们敬重但不畏惧。可如何让这群远离故土的孩子真正放下他们的心结,选择自己的人生,却是牧民需要考虑的巨大问题。杜思珩的任性出逃导致自己和伙伴深陷流沙,而哥哥那木汗为了救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和她的同伴失去了生命。镜头俯拍流沙,哥哥那木汗的脸一点点被流沙淹没时,人类对自然的无力和对人性的思索刺激着观众的神经。流沙地在幕布展开,近似二维平面化的画面带来了剧烈的压迫感。那木汗的离世是杜思珩成长的转折点,而萨仁娜和伊德尔对杜思珩的原谅和包容则将整个故事的主题升华至深。至此,人性中的博爱、宽容和草原带给人的一切勇气,包括和解的勇气,冲破时代和荧幕限制,注入观众脑海。
  海的尽头是草原,杜思珩一生的尽头不再是追求亲生母亲的回答和上海的小家,而是走马敕勒川的草原情怀。天的尽头是一轮圆月,杜思珩前半生从未经历过美满的家庭。最后,她接受了草原,草原包容了她,子孙满堂,最终寻得自己伴着马蹄声以及马头琴音的家和月圆。小家庭体现大情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乘草原北风而起,飘扬天地间。(山师附中2020级11班 李紫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