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学习体会

齐鲁晚报     2022年12月09日
  枣庄市委党校 陈克荣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结合”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为什么结合、重点结合什么、怎样结合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发和深刻论述,并且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上,用了十个古语说明二者高度契合。这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两个“相结合”的根本要求和正确路径,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在学习中需要我们深入理解,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和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二者为什么能够实现结合,为什么必须结合。从文化核心上看,二者在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上具有高度的契合点和相通点,既互相契合因而能够结合、实现融通,又互相差异因而需要结合、实现互补。
  二者深度契合,能够根深叶茂。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要有适宜的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长期积淀和传承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中的思想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在纷纭缭乱的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源于他们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致力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发展马克思主义。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和古老的中国文化智慧源源不断地渗入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沃土,滋养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灿烂花朵。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看,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投身人类解放的最高理想追求;“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讲求“和合”的整体思维与马克思主义主义的整体观系统观;“生生之谓易”“叩其两端”“负阴而抱阳”的辩证思维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等等,这些相通与契合构成了二者结合的深厚沃土。
  二者包容开放,可以和合融通。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和合”“基因”,牢牢地贯穿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文明成为四大文明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根本原因。这种“和合”文化特质,具有接纳包容外来文化的内在品质,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发展,有利于国际交往与和平发展,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科学理论和真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需要经过不同国家不同实践去检验、去丰富、去发展,才能不断发展并充满活力。
  二者和而不同,需要互补共进。不同文化特征之间,各有千秋。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养性和做人道理,马克思主义更注重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华传统文化有利有弊、有长有短,需要接纳融合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要求,取长补短,以发扬光大、增强活力。马克思主义也只有根植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中,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中国实际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另一方面,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二者和而不同,互补互鉴,相得益彰。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割裂开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把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融入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