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守护生命防线上那些坚强的“医”靠

忙得一刻不停,带病坚守成常态

齐鲁晚报     2023年01月10日
  记者 孙淑玉 杜晓丹 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 栾秀玲 宋蓉

  随着防控措施的不断优化,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的疫情防控形势,烟台广大医务人员直面病毒,坚守岗位,用担当和奉献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为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让广大群众拥有了坚强的“医”靠!近日,记者采访记录了烟台各大医院抗疫一线上医护们坚守岗位的感人故事。
毓璜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姜静: 战友们一批批“倒下”,关键时刻顶上去
  “实在不好意思,从早晨上班开始,一直忙到现在,连坐下的时间也没有。”上午10点左右,毓璜顶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姜静终于抽出片刻时间接受采访。
  “随着就诊患者越来越多,我们现在工作量也明显增加。原本还有三个人上班,但因为一名同事高热,现在只剩我们两个人在照看16张床的患者。”说了没几句话,姜静就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言语变得哽咽,看着身边的战友们“倒下”,姜静心中五味杂陈,“大家都不容易,相比以往,我们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有的同事烧到40度依然坚持。”
烟台山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赵静: 咳嗽比病人还重,为坚守岗位一个月未见家人
  说话憋气、咳嗽声比病人还重,但即使在生病最难受时,烟台山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医生赵静也依然坚守在岗位上。穿着隔离衣,穿梭在病房之间,发烧最严重时她险些晕倒在病人床前。为更好地坚守岗位,赵静把父母从老家接了过来。
  被感染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家人,她干脆和爱人搬了出来,如今,除了不规律地视频通话,她已经一个月没见过父母和孩子了。“昨天核酸阴性后去给家人送了点水果和蔬菜,但也没敢上楼。”对坚守在重症医学科的赵静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为了更多地救治危重症患者,他们的坚守之路还有很长。
烟台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王晓磊: 高烧没吱声,抢救病人间隙灌了一整瓶糖浆
  兜里揣着退烧药,跑着救人的间隙给自己量体温,“没有人能顶班,扛也得扛到下班”,这是烟台市中医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王晓磊和同事的日常。一天晚上,在急诊科听二线,王晓磊的体温很快升到39.2℃,他没吱声,抢救病人的间隙给自己灌了一整瓶糖浆,才撑完了整个夜班。
  只要在病房里,王晓磊的耳边就会被各种呼叫铃和仪器警报声环绕,几乎没有一刻能闲下来。“一会这个病人重了,一会那个病人出现病情反复,重症监护室里基本就是跑的状态。”有医护人员顶不住压力找王晓磊诉苦,他也只能安抚几句,继续带着大家去处置。看着团队里的年轻医生因发烧而变得步履沉重或咳嗽不止,王晓磊除了多干点,别无他法。
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骨科王璐璐: 不敢和女儿视频,独自住在阳性病区照顾患者
  近日,烟台市福山区人民医院骨科护士长王璐璐感染新冠后,忍着喉咙疼和头疼依然坚守,一个人住在骨科阳性病区照顾患者。“上个周五,我们科室第一次出现职工混管阳性,本来是16个人,现在就剩下7个人了。”王璐璐表示,她们科室严重缺人,但她担心未感染的同事到阳性病区工作,感染的风险增加。
  一个人吃住在阳性病区,王璐璐想家却不敢和女儿视频。“我闺女今年8岁了,每次给我发视频的时候,不敢说太长时间,因为稍微一长,孩子就会说想妈妈。”
海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徐雪姣: 嗓子哑了,戴上“小喇叭”坚守岗位
  2022年12月25日前后,海阳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医生徐雪姣上完夜班后“失声”了,紧接着发起高烧,在家休息一天后,徐雪姣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确实没法休息,那么多病人等着呢。”担心嗓子哑了的徐雪姣没法和患者顺畅交流,丈夫悄悄给她备了“小喇叭”,送她回到了岗位上。
  “前一个病人刚送到抢救室,下个病人就接上了,一刻也停不下来。”对徐雪姣而言,时间的区分概念很简单,只有“在班上”和“下班后”。上班忙着出诊和接诊,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她干脆一天也不喝水,更别提吃饭了。
莱州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毛霄飞: 病中累晕在岗位上,休息两天又回来了
  晚上5点接班,晚7点左右连续做完40多次CT检查,坚持送走最后一位患者,日前,莱州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医生毛霄飞因头晕、胸闷,直接累得坐到了地上。这一幕被患者家属发现,他赶紧从另一间CT检查室喊来医生,两人合力将毛霄飞送到了急诊科。“后面我其实都失去意识了,多亏了患者家属和同事们的帮助。”毛霄飞说,自己晕倒后没敢告诉父母,所幸妻子也是医生,很快赶了过来。
  由于救治及时,毛霄飞如今已无大碍,在家休息了两天后,他又重返岗位。“除了咳嗽有点严重,其他的还行。”毛霄飞说,像他一样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比比皆是,大家只是希望能救治更多患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