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正宗”王士禛的诗意人生

齐鲁晚报     2023年02月28日
  □曹瑞刚

  《清史稿》载:“士禛以诗被遇,清和粹美,蔚为一代正宗”。“一代正宗”确立了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历史地位。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因自号渔洋山人,后世亦称其为王渔洋。
  康熙十一年(1672),因母亲仙逝,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王士禛去职返乡丁忧。康熙十四年(1675)五月,在父亲的催促下,王士禛返回京城以次补缺。在京城虽与老友时常相聚,宴集赋诗,终不能抵消对家中老父的挂念,于是,秋天来临之时,他又返回家乡,直到康熙十五年(1676)正月再次入京。四个月后,补户部四川司郎中。
  王士禛不知道的是,他在京曹职位浮沉徘徊之际,历史正为他量身打造一个重要机遇。
  五月的一天,内阁大学士杜臻对王士禛说:“昨日随从诸位大人向皇上奏事,皇上忽然发问:‘现今各衙门部曹中谁是最勤勉读书、学问广博,又善于赋诗作文的?’首揆李霨回答说:‘以臣所知,户部郎中王士禛当得此名。’皇上点头认同道:‘朕亦知道此人,西风忽送潇潇雨,满路槐花出故关。清新明丽,别有韵味。’”
    雨中度故关
  危栈飞流万仞山,戍楼遥指暮云间。
  西风忽送潇潇雨,满路槐花出故关。
  这首诗是康熙十一年,王士禛奉旨典四川乡试,冒雨过井陉关时有感而作,没想到皇上竟能随口吟诵,王士禛感慨非常,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大暑日,皇上召侍读学士张英入宫,问起一事:“当今各衙门部曹中谁最擅长诗文?”张英对答说:“户部郎中王士禛的诗文被大家所推崇,臣等也经常向他请教就正。”皇上沉吟间念叨了王士禛的名字数遍,又问道:“王士禛的诗能够流传后世吗?”张英回答:“大家都认为他的诗能够流传后世。”皇上点头认同。
  七月初一,康熙皇帝又以此事询问身边近臣,冯溥等人皆举荐户部郎中王士禛,皇上点头表示知道了。
  南书房是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康熙在此读书处理机要事务,大臣们以入值南书房为荣。之前已有张英、高士奇在内供奉。为了充实南书房的力量,康熙皇帝迫切想要选拔一位诗文兼优的文学侍从入值南书房。此事在大臣们当中引起热议,“时论贻上当在禁林”,王士禛成了引人关注的焦点。
  其实,康熙对王士禛早有所闻。王士禛曾于顺治十四年在济南大明湖畔举秋柳社,作《秋柳》四首,轰动诗坛,传诵四方,和者数百家。
    秋柳四首·其一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王士禛虽诗名重于一时,但康熙从未与之谋面。经过反复考察后,康熙决定亲自面试王士禛。
  康熙十七年(1678)正月二十二,皇帝谕旨,命翰林学士陈廷敬、户部郎中王士禛携近日所作诗稿入宫觐见。在懋勤殿,陈廷敬进呈《北镇诗》《讲筵纪恩诗》二首,王士禛进呈《西山游诗》。“上览之终卷,蒙天语奖藉,赐膳赋诗,漏下而退。”君臣温语良久,相谈甚欢,聊到兴起之处,康熙皇帝又让内侍递了两个题目,命二人即兴赋诗。二人随即赋诗二首,康熙阅后龙心大悦,赏赐御用美食并在宫中赐宴。宴席散,王士禛辞别出宫,康熙又单独留下陈廷敬,询问王郎中的学问和品行,直到晚间才令其出宫。
  是日,康熙特旨:“户部王士禛诗文兼优,着以翰林官用。”汉臣特旨入翰林,部曹改词臣,清开国以来王士禛首开先河。士人莫不惊叹,此异宠也。五日后,王士禛又接一道圣旨:侍讲改侍读。数日内连接两道圣旨,引得施润章等一帮诗友纷纷命笔赋诗,以诗致喜。康熙十九年(1680),王士禛离开南书房,先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督察院左副都御史,后又入兵部充任督抚右侍郎。康熙三十年正月,朝廷下旨:命王士禛与礼部尚书熊赐履以原衔充经筵讲官,于是,王士禛重又拾起了文学侍从的活,兼职继续为皇帝读讲经书。
  王士禛以诗得遇,君臣唱和不断,在完成“每御制,必命和进”任务的同时,奉命编纂了《御览集》《类御集》等诗文集。王士禛的诗含蓄淡远、中正平和、雍容典雅,与朱彝尊齐名,有“南朱北王”之称,受到天下文人雅士的追捧,却不肯轻易为人作诗。
  《清稗类钞》载:“王文简公好士,为扬州推官时,一郡士子无不被其容接。及官京师,风裁严整,门无杂宾,以纳兰太傅明珠之赫奕,而不得其一诗。盖文简自重其作,不轻为人下笔。盖明之称寿也,朝士争致礼物,徐乾学先期以金笺一幅,请于文简,欲得一诗以侑觞,文简念曲笔以媚权贵,君子不为,遂力辞之。文简没后,门人私谥之为文介。”
  文简是王士禛的谥号,文介取性情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人苟合之意。
  康熙四十二年(1703)万寿节,群臣纷纷进呈祝颂诗文恭祝康熙五十大寿。王士禛呈上一则《万寿颂》,康熙欣然接受。这一年,王士禛加封正二品资政大夫,祖父、父亲皆封赠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刑部尚书,祖母、母亲、妻子同为二品夫人。
  一切似乎都是风和日暖,祥和宁静,然而,不期而遇的祸患,也在平静中酝酿发酵。
  康熙四十三年(1704)九月,刑部因承办京郊宛平县平民状告捐纳通判王五、太医院吏目吴谦打死三人案不力,王士禛以“瞻循”之罪受到处罚,革尚书之职,降三级调用。有人为王士禛鸣不平。王士禛在最初的惊讶、委屈之后,察觉到了获罪“瞻循”的弦外之音,说“吾年已迟暮,今得返初服,足矣”!
  王士禛曾在詹士府前后供职七年,与太子既属君臣又有师生之谊,加之王士禛诗坛领袖的地位和影响,此后即便是他已离开詹士府,每有诗文酬唱之事,太子必邀前往。王士禛没有察觉到的是,近年来太子因“昵比匪人、素行遂变”逐渐被康熙皇帝厌弃,有意剪除其党羽。此时王士禛频繁出入太子府,触怒了康熙,欲寻机处分他,“王伍一案”不过是个由头。
  南书房日夜相随,康熙对王士禛是了解的,不相信王士禛与太子之间的交往有非分之举,他曾与身边大学士们说,王士禛非比其他官员,“其作诗甚隹,居家除读书外,别无他事。”又说他“老成忠厚,人品学问俱好”。念及王士禛是个老实人,康熙并没有将他列为太子党,罢官,不过是一次严厉的警告。
  有人感慨,王士禛一生因诗而名天下,上达天听,备受隆恩,却又因诗而获罪被罢官,真是成亦诗败亦诗也。
  一切似乎已经结束了。康熙四十九年(1710)十二月,王士禛在籍已六年有余,里居卧病,仍笔耕不辍。忽一日,京中传旨:“朕因朝列旧臣渐次衰谢,顺治年间进士去职在籍者,已无多人。王士禛、江皋、周敏政、叶矫然、徐淑嘉皆以公过屏废,俱复还原官。”然而此时王士禛已诸病缠身,无法赴京领职。
  次年五月,王士禛辞世,终年七十八岁,葬于新城县王氏祖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