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考古遗址公园,6家已正式挂牌

齐鲁晚报     2023年03月06日
  “靖远”舰遗址考古现场。
  近日,2022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闭幕,并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2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平度市三埠李家遗址、临淄区南马坊战国大墓、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墓地、山东威海“靖远”舰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项目入选。记者了解到,2022年,全省考古工作者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奋力拼搏,开拓创新,考古事业发展书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记者 张九龙       


“靖远”舰遗址
水下考古调查完成

  2022年度我省共开展了130余项田野发掘项目,其中遴选出30项重要项目参与,2022年度山东省田野考古工作汇报会的汇报,各项目负责人就工作中的发掘理念、科研课题、重要成果、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充分交流。整体看来,重要成果层出不穷,从上万年前的史前遗址到近代的甲午沉舰,从田野发掘到调查勘探,项目类型丰富,从陆地到水下全面开花。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5阶段课题项目、“考古中国”项目扎实推进,滕州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省入选累计达到20次、项目23项。组织实施的跋山遗址、临淄赵家徐姚遗址、临淄区南马坊战国大墓、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墓地等4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32项初评名单。其中,临淄赵家徐姚遗址、济南元代张荣家族墓地两个项目进入22项终评名单。章丘焦家遗址、临淄稷下学宫遗址等也取得重要发现。还组织完成了“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及2项陆地涉水文化遗产调查项目。
  各考古机构加大资料整理研究力度,出版了《海岱考古十四辑》《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文物保护卷》等十余部考古报告和专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年轻业务骨干在《南方文物》刊发10篇研究论文。开展线下、线上学术交流,举办“考古中国”考古研究项目推进会、山东省涉水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学会会员会议暨环渤海水下考古论坛、山东石窟寺考古与保护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省际间考古机构合作与交流。
  同时,考古科研基地和工作站建设取得新进展。山东省文物保护科研修复工场启用,省考古院、水下考古中心、修复中心进驻,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陆续建成使用。北京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临淄区人民政府共建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投入使用,依托基地成功举办了国家文物局2022年度田野考古实践培训班。鲁中南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建设获省发改委批复立项,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茌平工作站、省水下考古中心烟台工作站挂牌。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山东分库)在淄博市临淄区建立并挂牌。
山东要创建
世界一流考古机构

  过去一年,考古机构队伍不断壮大。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分设为文物古迹处、考古处,并为厅直属4个文博单位增加编制103个,为9个文物重点市各下沉编制3个,为20个文物重点县各下沉编制4个,要求有关市县相应配套增加。各市文旅局积极争取当地编办支持,烟台市文旅局率先设立了考古科,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改建为考古研究院并增加编制,淄博、东营、烟台、潍坊、济宁、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市成立了市级考古专业机构。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委组织部等6部门印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省厅印发《山东省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对引进或取得资格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去年我省有6人获得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资格。开展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创建,山东成为国家文物局初步确定的10个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创建省份之一。
  考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度持续彰显。全省16市全部出台“先考古、后出让”实施意见。全省文物工作会议要求各地抓紧推进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到去年底,全省16市印发了“先考古、后出让”制度的实施意见。国有建设用地区域性文物影响评估扎实推进。组织考古专业机构实施淄博市经济开发区、沂源县经济开发区、济宁市兖州区颜店新城等3项国有建设用地区域性文物评估工作。淄博市沂源县高质量完成经济开发区国有建设用地区域性文物影响评估项目,具有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考古成果转化利用方面,山东组织开展国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工作,公布19家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其中6家正式挂牌。各考古发掘工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去年累计举办70多场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