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五十载 春风化雨谱华彩

乒球特色传承50年,博兴县实验小学体教融合结硕果

齐鲁晚报     2023年03月06日
  乒乓球已然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记者 季禹 摄
  没等走进博兴县实验小学的大门,“乒乒乓乓”的声音混杂着孩子们的欢笑,先溢出了围墙。对于这所学校而言,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
  博兴县实验小学占地不大,就是这样的一座“袖珍学校”,先后为省体工队、八一队、国家队输送了曹臻、姜华珺等优秀乒乓球运动员达64人,“乒乓球特色学校”名副其实。
  2020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体教融合”迈出关键一步。全员普及、传承有序、学练结合、通道贯通,这是博兴县实验小学交出的一份答卷。

  记者 刘伟 季禹

全员普及
国球精神根植内心

  “我们总说我们是‘袖珍学校’办大体育。”走进校园不久,博兴县实验小学副校长王天强笑着说。
  “袖珍学校”很好理解。3月3日,当记者用脚步“丈量”学校时,感觉没走几步,就已经从学校的南门走到了北墙。
  那么,这样的“袖珍学校”如何办“大体育”呢?无须走遍校园,这样的疑惑很快就被打消了。
  不论站在学校的哪一个角落,目之所及总能找到一些乒乓球的元素。学校的乒乓乐园、冠军雕塑、乒乓球拍形状的办公室牌子、以世界冠军命名的班级……无处不在诉说乒乓球之于这所学校的特殊意义。
  显性文化如果没能深入学生的心中,那就只能称作形式主义。在文化熏染这一点上,博兴县实验小学做得非常成功。“只要有课外活动的时候,校园里的乒乓球台前很快人就满了。”王天强直言。
  事实上,除显性文化外,博兴县实验小学为培养学生对乒乓球的兴趣,同样没少下功夫。
  实验小学有“四个一”:全校2100多名学生人手一拍,通过每天一次乒乓球课间操,每周一节乒乓球课,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乒乓球对抗赛、挑战赛的形式,推动乒乓球的广泛普及。
  以体育智,以体育人,是学校“袖珍学校办大体育”教育理念的题中之义。“乒乒”和“乓乓”是实验小学的一对吉祥物,学校将它们做成了毛绒玩具,作为乒乓球文创产品,用以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通过一系列普及教育和文化推广,乒乓球已深深根植在学生内心。
历史久远
乒乓球项目传承不断

  博兴县实验小学共有两个乒乓球训练馆。稍小的训练馆的墙上,挂满了介绍学校乒乓球发展历史的展板海报。
  翻看校史,很容易理解乒乓球为何会在学校、教职人员和学生心中深烙印记。
  博兴县实验小学成立于1973年。学校存在了多久,乒乓球运动就在此发展了多久。今年84岁高龄的孙永华老师,是实验小学乒乓球教学的开创者。
  在“小球转动大球”的时代热潮下,孙老师来到博兴五七小学(今实验小学)后,为校园首批学生种下了最早的乒乓球梦的种子。
  在面积不大、没有操场的校园中,孙老师积极争取到一间专门的乒乓球训练室,在训练条件远不及现在的情况下,当起了数百名学生的乒乓球教练。
  小小的乒乓球,就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自此,学校在全区乒乓球少年比赛中屡获佳绩,且上世纪80年代初多次代表地区参加省内外大赛并攀枝折桂。
  1984年,学校被正式命名为“山东省乒乓球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从学校走出的唐诚与刘伟合作夺得全国乒乓球锦标赛混双冠军,这是我省乒乓球史上第一个全国冠军。
  新世纪以来,又有曹臻、姜华珺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脱颖而出。时至今日,实验小学已先后向省体工队、八一队、国家队输送优秀乒乓球运动员64人。
边学边练
体教融合寻求突破

  项目普及和专业训练,是体教融合的两只手,缺一不可。在乒乓球专业队员的训练上,实验小学蹚出了适合自己的路子。
 在记者采访期间,不论是张庆明校长、王天强副校长,还是教练、老师,提到最多的就是2021年成立的“曹臻班”。这是实验小学在体教融合探索和专业队员训练方面实现的一次重点突破。
  2021年,学校重点挑选了20名男女队员,并以学校走出的世界冠军曹臻的名字命名,成立的“曹臻班”。2022年9月,学校一口气向滨州市输送了7名14、15年龄段的队员,“曹臻班”效果初现。
  有了这次成功的实例,体、教又有了更深度的融合。2022年学校招收24名新队员后,“曹臻班”有了进一步变革。这一次班里除专业队员外,还有三十几名普通学生。
  如何平衡队员和普通学生的不同需要,如何把握队员学习和训练的平衡?“我们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集中进行文化课教学,从下午第二节课开始就不再安排主要科目,而是让24名队员专门去训练。如有需要,我们的任课老师再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单独补课。”张庆明校长介绍说。
  同时,“曹臻班”实行动态管理。专业训练不达标、文化课成绩不达标的学生转至普通班,同时把符合条件的学生吸纳进来。这样一来,就在乒乓球普及和专业训练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贯通培养
为学生成长铺路搭桥

  2021年6月,博兴县乒乓球学校在实验小学成立。这成为学校乒乓球项目发展的助推剂。
  作为博兴县在乒乓球专业训练的一块“金字招牌”,实验小学在向下招收队员时,具有先天的优势。选才问题无须担心,那么如何打通向上输送的通道呢?实验小学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我们学校和县教体局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打通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贯通培养通道。”张庆明说。
  充分利用实验小学办校资源优势,并依托城区内优质初中、高中的教学资源打通的这条“幼—小—初—高”贯通培养通道,为小队员毕业后的训练以及未来的发展找到了出路,解决了队员和家长的后顾之忧。
  张庆明介绍,乒乓球队员一般有三个去向:一是将乒乓球运动作为课余特长,二是未来中高考走特长发展这条道路,三就是进入专业队。
  贯通培养通道主要是为后两个去向提供支持。根据队员情况,可以输送到上级专业队,走乒乓球专业这条路,也可以在初中、高中阶段坚持训练和比赛,走体育单招或特长生升学之路。
  今年9月,博兴县实验小学即将迎来50周年校庆。50载栉风沐雨,乒乓球始终是学校特色。
  未来,学校将立足实际,集思广益、长远谋划、改善运动条件、完善激励机制,探索出一条“袖珍学校办大体育”的学校体育工作新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