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邻里嫌隙的“震楼器”哪买的

齐鲁晚报     2023年03月06日
  □评论员 张泰来
  这样一款违背公序良俗激化邻里矛盾的产品不该在市场上有生存的空间。企业应该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捕捉商机,但是一切必须维持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应该在市场上得到满足。

  又一起因为噪声引发的邻里纠纷引发关注。
  重庆的林女士家中有三个孩子,孩子生性爱动,在家里又蹦又跳,这让楼下住着的孕妇张女士不堪其扰。双方就此进行过多次沟通,原本态度都还算平和。近日,林女士发现自己被张女士拉黑了,自家还被对方安装了震楼器,白天黑夜不停震动。为了躲避噪声污染,一家人甚至躲到宾馆里居住。此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邻里关系的讨论。
  张女士作为孕妇需要静养,要求楼上管束孩子,不过分。针对张女士的要求,林女士教育了孩子,也在地上铺了地毯,也算积极处理,只是,要求一个4岁大的孩子保持安静,也确实不易。
  在城市生活中,楼上楼下总是难免相互“干扰”。面对纠纷,尤其是双方都自觉有理的纠纷,处理起来尤其需要冷静,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心平气和地商讨解决方案,而不是以暴制暴、以“噪”制“噪”。震楼神器不是止争神器,不能解决纠纷,只会激化放大矛盾,增加理性解决问题的难度。
  早在2021年,上海浦东新区某社区就被爆出楼下住户使用震楼器报复楼上的案例,这震楼器竟然持续使用了5年之久,不但吵得楼上邻居夜不能寐、夫妻分居,而且殃及整栋楼的邻居,有人甚至因此搬家。
  众多的事实证明,使用震楼器报复邻居,虽然能够逞一时之快,但绝不是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案。不论是重庆张、林二位女士的纷争,还是上海这起典型案件,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得益于在媒体关注下双方的理性对话,震楼神器的使用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
  从法理上说,使用震楼器报复邻居,属于制造噪声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涉嫌违法,情节严重的可以追究法律责任。
  这样一款违背公序良俗激化邻里矛盾的产品不该在市场上有生存的空间。企业应该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捕捉商机,但是一切必须维持在法律许可范围之内,不能违背公序良俗,不是所有的需求都应该在市场上得到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购平台上,明目张胆出售震楼器,或打着“对付楼上”“楼上克星”“振楼”“振楼机”“振楼音响”“震动器”名义出售震楼器的现象是极不正常的,应当得到治理。
  是谁在生产、销售震楼神器?这个问题值得探究。
  爱在雨中飞:但凡动用震楼器,绝对是有一方做得太过分了,我楼下的住家,在阳台上放电动缝纫机给服装厂加工衣服,一开机楼上楼下邻居都能听见,物业、居委会、街道办、公安局都去沟通过,结果那户人家变本加厉一直干到晚上快11点。还把住址注册成个体户住址,扬言警察都不能把他咋样,后来投诉到市场监管局,只把个体户资格撤销了。
  一大盆鱼晏:有需求就有市场,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百田八方斋:4岁的孩子又不是不能沟通,归根到底是没把别人的事当事。
  珠三角养猪人:不能带下楼玩吗,四岁的孩子无法保持安静归根结底还是父母的问题,有父母管教的孩子也很少从早到晚都在闹吧。
  东极醉逍遥:关键是:没有震楼神器,如果遇到不讲理的楼上邻居,楼下的业主该如何维权啊?别说什么物业社区,啥用没有。
  清清水流的主场:我们楼上的小孩这几年疫情期间在家上体育课,做操、跳绳、滑冰,我们两口子都没事,不怕吵,只要不是睡觉时间就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