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针代笔,王四云再现汴京繁华

巧妇巧手,7年绣出22米长卷

齐鲁晚报     2023年03月10日
  王四云正在细心制作十字绣作品。
  绣一针藏一针
毫厘之间活灵活现

  3月7日,在9名村民接续中,王四云绣制的22米《清明上河图》被徐徐展开,第一次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长卷中,远山树景,层次分明;亭榭瓦砾,井然有序;迎亲队伍,栩栩如生;喧闹集市,活灵活现……每个人物大小虽仅数厘米,但动作生动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再次看到自己绣制的作品,59岁的王四云眉眼间满是笑意,开心之情溢于言表。“我绣了7年,这还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画全貌。”言谈之间,王四云忍不住回忆过往,2555个日夜,更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万般滋味在心中。
  “起初绣制,我也是心里打怵。”王四云介绍,涉及《清明上河图》的绣制书籍就有4本、近400页。为了学习相关技术,弄懂其中原理技巧,她从如何打格画线学起,整整研究了近一周才敢动手,而书也早已被她翻烂。
  万事开头难,王四云的绣制过程亦是如此,在绣制第三天,看着漫长的布卷、密如繁星的图纸,她也头痛心烦。但绣着绣着,她感觉自己如画中人般,入了迷。“我每天都是干完手里的农活,再插空绣。”王四云说,农忙时间,只有到晚上才有闲暇时间。从晚上7点左右开始,绣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中途口渴,她也不愿起身喝水,生怕浪费掉宝贵的绣制时间。
  虽说王四云绣制热情高涨,这幅十字绣作品却有着严格的要求,作品需正面平整,反面没杂乱线,针法方向一致,针线用力均匀。而且《清明上河图》涉及人物众多,亭台楼阁林立,所绘人物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各异,而且穿插着各种活动,光是色彩针线就有87种,针法有10余种。随着技法的日趋成熟,王四云可以把杂线全部都藏到画里头,绣一针藏一线,一来二去,她“藏线”的功夫日渐成熟。
先学习再实践
带动村民重拾“女红”

  如果说10厘米的布卷无杂乱线容易,但22米的长卷从始至终平整并非易事。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量,王四云没少下功夫,先是去兖州学习,后是回家实践。在绣制中心虹桥部分时,面对人物众多、形态各异、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色彩多、需要频繁换线多等情况,王四云耐心推进,用6年绣出全景,再用一年细心绣制人物,在2555个日夜中,王四云将全部情感都注入画中,光是虹桥区域就绣了两个月。
  不论春夏秋冬、寒暑易往,王四云除农忙时间外,每天一绣就是六七个小时,直到绣得两眼发花、腰酸背痛、手脚麻木,才肯停下。而这期间,她也用坏了十多把剪刀,上千根刺绣针,手上被针扎破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
  谈及为何如此热爱,则源于她从小心灵手巧,善于女红。“结婚后她是十里八乡的‘巧媳妇’。”丈夫程德壮称,爱人王四云织毛衣、做衣服、套棉衣样样精通,谁家有困难都乐意找她帮忙,她也总是乐此不疲。
  而真正与十字绣结缘,则因一次偶然的机会。“邻居拿来一幅十字绣让我帮着绣。”王四云说,初次接触,她便被精致的手工艺,美轮美奂的图案所吸引。自此,便开始了她的绣制之路,从小型画作到数米长卷,十余年来已相继绣出《八骏图》《富贵花开》《十二金钗》等精美绣作。
  在她的影响下,村里不少“巧媳妇”们也开始重拾女红,每当遇到绣工难题时,都会找她请教。王四云更是乐于其中,一针一线,手把手教。
  “王四云手绣《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代农村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将因势利导,组织好村民培训和电商销售,进一步推动当地刺绣产业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应有贡献。”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王长祥说。
  记者 孔茜 丁安顺 通讯员 李庆平

  10余种针法、87种针线、2555个日夜……,这是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许厂村村民王四云绣制22米《清明上河图》长卷时,留下的一串数字。7年间,她以布为纸、以线代墨、以针代笔,将汴京清明时节繁荣景象跃然“布”上,再现古时人间烟火气。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