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书记 多年前点的三把火还烧着

南抓菜、粮、果,北抓盐、棉、虾,始终不懈抓企业

齐鲁晚报     2023年03月15日
  王伯祥(右)当年在查看大棚蔬菜生长情况。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
  究竟是怎样一位县委书记,在离任多年还能被老百姓念念不忘?
  用寿光人的话说,日子会流走,但那个坐在炕头、蹲在地头,一头钻进大棚里、一脚踩进北大洼泥泞里,把父老乡亲捧在手心子里、暖在心窝子里的“伯祥书记”,他们会记一辈子。
  2021年6月,记者深入寿光采访报道“寿光模式”时,一个深切的感受是,来自民间的草根力量成为这片土地创新的最主要动力。从传统蔬菜大棚到智能化大棚,很多实用性大棚技术都是民间种菜能手在实践中发明出来的。寿光人为什么敢创新、愿意创新?这种活跃的民间草根创新力量的源头又来自哪里?

  记者 蔡宇丹

1986年王伯祥点了“三把火”
  1986年7月,王伯祥第一次以寿光县委书记身份参加潍坊市工业会议,一张“潍坊市十二县市区工业经济数字对比表”,暴露了寿光的家底:乍看工业总产值,寿光排位第四,但如果把原盐拿掉,寿光纯工业产值仅剩1.19亿元,排在倒数第三。这一年,寿光提出全县经济主要目标是,工农业总产值要达到10亿元。
  央视网2013年11月28日发布的一篇题为“人民至上——记山东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的文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1986年,王伯祥接任寿光县委书记。新老交接,老书记李汉三握着王伯祥的手,只说了一句话:“你要撑起寿光这个家!”
  王伯祥三夜未眠:这个百万人的“家”,我撑得起来吗?这个寿北盐碱地长大的汉子,终于备好了实打实的“三把火”:南抓菜、粮、果,北抓盐、棉、虾,始终不懈抓企业。标准只有一个:老百姓有饭吃、有钱花。
  王伯祥在大会上表态:“这‘三把火’绝不是炫耀之火,装样之火,讨好领导、糊弄百姓之火。我想使它成为除穷之火、富裕之火、希望之火。我们要用这‘三把火’,烧出寿光美好的明天!”
  王伯祥点的这“三把火”,不正是奔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去的吗?正是这“三把火”,“烧”出一个富裕的寿光。
  扩建蔬菜交易市场,构建四通八达的购销网络,推广蔬菜大棚技术,寿光在成为中国最大“菜园子”“菜篮子”的每一步,寿光菜农靠种菜一步步走上富裕的路上,都抹不去王伯祥的影子。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寿光市银行机构存款余额为1388.9亿元,2020年,寿光市银行机构存款余额1288.9亿元,是山东省存款最多的县级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00元,户均存款2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7:1,远低于全国2.56:1的平均水平。
  寿光“藏富于民”背后,是一条道路明晰的创富之路。作为山东省存款最多的县级市,掌握财富的寿光城镇居民将手中的钱变为投资,积极投资新技术、新模式,让它们快速地推广应用,获得更多财富,之后更积极地进行投资,形成一个正循环。
  2003年,寿光东斟灌村村民李保民种一个一亩地大棚一年收入4.85万元;现在,他轻轻松松照看一个占地15亩的大棚,年收入20来万元。在参观了赵春江院士在寨里村领衔建造的智能温棚后,李保民计划将这个智能温棚展示的采收机器人引进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李保民这样的民间力量成为新技术最积极的发明者、应用者、推广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充分参与了改革带来的新一轮财富分配。
  藏富于民,成为“寿光模式”的基座。而王伯祥,正是往这个基座垒第一块砖的人。
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
  2021年,记者在采访“寿光模式”时,感受到的是寿光人“从1到100”加速跑的豪情万丈:一方面走出去,一方面引进来,用中国最大“菜篮子”链接全球资源,使寿光蔬菜更紧密、更深入地嵌入全球产业链中。
  回到37年前,1986年,当王伯祥担起寿光这个百万人的“家”的重担,迈出“0到1”这一步时,面临的是怎样的风险?
  《人民至上——记山东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这篇文章里,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
  一场县领导参加的“论证会”很快举行,意见迅速统一:发展蔬菜,关键在于培育市场,牵住了这个牛鼻子,菜地的银子想怎么捡,就怎么捡。
  那可是改革开放开始不久的1986年。“市场”?那么陌生,那么敏感,甚至有点让人胆战心惊。
  千槌打锣,一锤定音。众人的目光,齐刷刷投到王伯祥身上。王伯祥猛地站起身,一捻烟屁股:“乌纱算什么?百姓最重要!真有什么政治责任,我一人承担!”
  年底,一纸《关于培育和完善九巷蔬菜批发市场的意见》发往全县。市场经济的幼苗,在寿光这片土地上抽出第一尖嫩芽。
  这个细节,生动刻画了一位勇于改革、勇于担当的县委书记形象。有这样一位一把手冲在前面劈山开路,下面人还有什么放不开的?
  在王伯祥带领下,全县近万名干部职工齐上阵,硬化地面,铺设管道,搭建交易大棚,招收记账员、服务员、经纪人……扩建后的寿光九巷蔬菜市场占地150亩,终日车水马龙。1987年,实现蔬菜销售2.5亿公斤,交易额1.5亿元。
  王伯祥在总结寿光模式时,曾这样说:“一个地方的经济怎么抓?不一定抓很多,就抓有效的、能惠及百姓的,一抓到底,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干。”
  王伯祥在寿光迈出改革的第一步,依赖的就是普通老百姓,来自基层的力量。他们成为这场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也因此成为各种制度创新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推动者。记者注意到,寿光的拿手绝活蔬菜大棚的迭代和创新主角,是自下而上的。现在负担寿光蔬菜研发创新重任的7家种业公司,也是民营企业。
  一旦市场经济的幼苗在寿光抽出嫩芽,接下来的就势不可挡了。这是记者2021年在寿光采访中时时感受到的——寿光乃至潍坊的样本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这片土地贡献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增长数据,更在于每时每刻所展现出来的改革新世界。
  从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到国家级农综试验区落地,只有这种敢于开风气之先的勇气和决心,才能使这片土地最有资格成为国家级“试验场”,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上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体制机制。
  依循这样的视角来看,王伯祥在主政寿光乃至潍坊期间,以大无畏精神开风气之先,为这座城市注入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才是他留给这片土地最大的财富。
开放,让寿光蔬菜越走越远
  《人民至上——记山东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0年初,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寿光考察后,对王伯祥说:“希望你们把这项技术向全国推广,解决全国冬季吃菜的难题。”
  有人担心,一旦把技术传出去,寿光的大棚菜就会成为没人要的白菜帮子、玉米叶子。寿光人好不容易鼓起来的腰包,很快就会瘪下去。
  王伯祥心中猛醒:思想狭隘,意识守旧,才真的可怕,是寿光最大的敌人。
  “这几年,咱们得出的一个经验是:菜多市场大,市大通天下。如果不把大棚菜扩大到全国各地,不把市场扩大成买全国、卖全国的集散地,才真的要丢掉钱袋子,就算保住了,也不过是个小袋袋。”王伯祥苦口婆心。
  为统一认识,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文件:凡来取经的,全面参观,认真传授;应邀讲课的,讲深讲透,有问必答;技术员要多少派多少,并且派最好的去。
  点燃寿光的火种,以燎原之势撒向全国。
  这样的风气,如今还在寿光延续着。现在,寿光常年有8000多人在外建园区、指导技术,全国一半以上大棚有“寿光元素”。一个村的种菜高手,走出去就能挂职干副县长。
  在种植彩椒闻名的东斟灌村,在以智能温棚闻名的寨里村……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参观学习,看这里的农民亲手创出的各种小发明、新技术,看他们一部手机坐在家里种大棚。参观者从这里学习中国最先进的大棚智能技术、把最优良的蔬菜种子引到自己的家乡……这种开放精神,让寿光蔬菜越走越远。
  在这种对外输出中,以民间力量为主的寿光种菜高手,表现出了和温州商人一样强大的渗透性。
  寿光蔬菜产业集团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在荷兰成立销售公司,与荷兰亚细亚种业、韦斯特兰种业开展合作;在法国与高迪叶公司合作……以这些公司为桥头堡,寿光蔬菜产业集团形成了辐射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把寿光彩椒卖向全世界。每年,有900万吨蔬菜经由寿光集散到全世界,寿光蔬菜企业通过和外国公司合作,建立了一个全球营销网络。
  当你目睹全球顶级农学院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植物育种系教授、欧洲植物育种协会主席理查德·威萨挽起袖子,像纯正的寿光菜农一样在寿光的蔬菜大棚里劳作,你不能不感慨这片土地的魅力:它能把全中国、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这里,在这里建实验室,和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全球最先进的种植技术、创新产品和最具有干劲的创业公司合作,将产品通过全球网络迅速推向市场。
播火与传承
  文诚集团董事长王建文原本是寿光洛城街道褚庄村村民,最早在北京做淘宝店店主,后来返乡创业,通过直播电商创造了一分钟卖光10万斤羊角蜜、一个月销售75万斤贝贝南瓜、两年卖出7000万斤寿光蔬菜的传奇。
  2020年,王建文上榜“感动寿光”人物。作为返乡创业的寿光青年人代表,他的颁奖词这样写着:用众力者,无敌于天下;用众智者,无惧于圣人。洞察先机,创新势能;厚积薄发,柳暗花明。   这样一个颁奖词,不正是王伯祥精神传承的最好写照吗?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伯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王伯祥获评“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什么是改革先锋?寿光模式走出的路子再一次证明,改革的本质是以千百万民众为主体的朴素的脱贫致富,在市场的推动下,聚沙成塔,滴水成河,蕴含着势不可挡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而王伯祥这样的“播火者”,以一己之力践行的,正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这八个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