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何曾被湮没 今人犹记点将台

——黄巢点将台的千年沉浮

齐鲁晚报     2023年03月16日
  黄巢点将台附近建起了黄巢公园,图为公园内的黄巢雕像。
  在菏泽城西繁华要地,西距牡丹区政府约一公里处,有一个土堌堆,高约四五米,略有斜度,顶端南北、东西各长十多米,草木丛生,北和西北处有几棵合抱粗大树,由于岁月和雨水侵蚀,粗大树根已暴露于空气之中,远观如虬龙卧水,倍感几分沧桑。这里被称为黄巢点将台。那么,黄巢真的曾在这里点将吗?千百年来这里曾发生哪些故事?

  □荣海生

堌堆曾名凤嘴山
  在堌堆的东南角方向,距台基三米处原来立有一块石碑,由于地产开发,石碑被往西移动到了紧靠堌堆处。石碑详细地记录了这个堌堆的由来。这里原来是明朝修建的一个教武场的演武指挥大厅,时间再往前推又叫凤嘴山。清光绪六年叶道源撰修的《新修菏泽县志》明确记载:“城西三里许有高阜名凤嘴山,正德间副使吴学命义官董懋筑台,高一丈,广四亩,演武厅三楹,置地三顷为教场,台左有旗帜庙……”明正德七年邵宾《新作教场记》(碑文)云:“曹州教场在城西二里,原野之间有阜突成,名凤凰嘴者,其故形也。环关(观)其周为亩三百,容若干人,凡阅陈(阵)士卒于斯,进退于斯,分合于斯,因阜而高之堂其上,曰全胜翼,以两序帅者临焉”。并详细写明了“正德壬申春三月实始基之,阅秋八月落成。经书而图功者,今山东安察使无锡吴公也”。吴公指的就是副使吴学。在此堌堆正北,原来还有一个村子,名为教场李庄。
  在当地,即使是教场李庄的人,也都称这里为黄巢点将台。奇怪的是,堌堆旁这块明朝的石碑,却对黄巢在此点将无一字记录。史家认为,这主要源于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可靠史料太少,而有限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又不一致。
黄巢五次点将地
  古代战争期间的军队,特别是起义军,经常出现策反和投降的突发情况。军事首领要掌握自己的军队,精准分派任务,就必须经常点将。
  黄巢起义爆发于唐朝末年。当时的凤嘴山高高隆起,适宜于点将发兵。从875年黄巢发动起义至884年起义失败的近10年时间里,黄巢起义军在南征北伐中,曾经有五次兵临古曹州(治所在今定陶西)。第一次发生在875年六月,黄巢在曹州冤句(今菏泽西南)起兵后,带领几千人马迅速往东北方向行军与另一位起义军首领王仙芝的队伍会合,途经现在的点将台这个地方。第二次发生在877年六月,起义军攻洛阳不成,南下围攻蕲州,王仙芝突然变节欲投降朝廷,黄巢与王仙芝分道扬镳。黄巢率军一路北上,智取郓州。之后,受到唐朝大军的合围,被迫再次南下,在通过唐朝大将宋威镇守的曹州以前,曾经驻兵于此地。随后,王仙芝、黄巢又合兵攻打宋州,没能攻下。王仙芝军撤回湖北境内,一路向南挺进的黄巢军,遭到了刚刚平息了王郢起义的唐朝大将张自勉队伍的迎头痛击,调头急行军到了琅玡,后又转战向西到了考城,接着向北占据了曹州,途经这里到达濮州,这是黄巢第三次在这里点将出征。880年九月,黄巢大军从广东一路北伐渡过淮河,分兵多路进取洛阳,黄巢第四次与这里“结缘”。884年,在长安做了两年多大齐皇帝的黄巢,其大齐军队出京城后一路败退,被李克用的沙陀兵尾随追击到了曹州境内。双方交战都损失惨重。黄巢于是在这里进行了最后一次点将散兵。由此,后人就把凤嘴山改名为黄巢点将台了。
命运多舛的堌堆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黄巢点将台曾被掏空了一个大洞,是菏泽农校(原来建菏泽农校时把点将台围在了校园内,后来菏泽农校合并到菏泽学院,2010年迁走)为建实验室而挖的。据了解,当时什么东西也没有挖出来。在这之前,堌堆上就布满了洞痕,是盗墓贼为盗宝而挖的盗洞。当时很多人就认为,黄巢点将台下藏有宝藏。其依据是:黄巢兵败后逃亡到这里,把从京城带来的金银珠宝都埋在了地下,为了便于日后取用,在上面留了个土堌堆,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点将台。其实,这种说法不可信。作为大齐皇帝,黄巢带兵撤离长安,的确携带了大量的财物。但从黄巢败亡的行程来看,不可能在此埋藏宝物,一是这里为一望无垠的平原,不便于匿藏;二是当时战况惨烈,没有藏宝的时间和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已没有藏宝的必要了。
  黄巢从长安撤出至曹州,时间间隔为一年。在这十多个月里,黄巢的大齐军队经历了几次大的磨难。一是大军撤出长安时,以沙陀军为主的唐军穷追不舍,为了阻止他们追击,起义军在蓝关古道用金银珠宝堵塞道路,唐军果然到此不再追赶。二是陈州大战耗时三百天后,大齐军撤退途中又在开封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雨。《新唐书》载:“大雨震电,川溪皆暴溢,贼垒尽坏,众溃。”士兵死伤,军需物资被冲走,此后大齐军的家当就不太多了。三是匆忙撤退的大齐军雨中在曹州与沙陀军大战,东西多丢弃,黄巢的仪仗、銮车,甚至还有黄巢的幼子都丢失了,此时再埋藏宝物已不可能了。还有的人认为,凤嘴山本来就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古墓,埋有陪葬品。通过挖实验室可知,凤嘴山确实发现了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清晰夯土层,证实了这里只是一个当年生活的土堌堆,没有墓穴。
  为什么一直有那么多人认定点将台下有宝藏呢?这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角度来讲。菏泽历来不乏易学家。曹州点将台在菏泽城西,西方为五行八卦中的兑、泽、金,是聚财风水宝地。而菏泽城多年来一直是东高西低,西部又常积水,所以这些易学家们便认定点将台下面有宝藏,结果引来了盗贼。其实,曹州(菏泽)在明朝才在今址建城,城要比点将台晚得多。
  新旧《唐书》都记载说,883年春夏之交,黄巢撤离长安后,在河南陈州损失了先锋大将孟楷。孟楷是黄巢的得力干将,为了给孟楷报仇,黄巢调集了全部大齐军队,围攻陈州达三百天之久。后来大齐军无军粮供应,于是就抓捕城内的士兵,再后来抓不到俘虏就抓老百姓。黄巢让人在两军阵前设立了近百个巨大的石碓,把人放在石碓内,捣成肉泥,充当军粮。“贼俘以食,日数千人。”因此,有人就认为,黄巢点将台是大齐军吃人后埋葬人骨头的一个万人坑。现在还有很多资料形容黄巢是吃人的恶魔。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于抢夺。他们不缺钱财,更不缺吃的。一旦断粮,他们就会作鸟兽散。如果说大齐军队靠吃人来解决军粮,每天吃上千人,那是不现实的。因为同样是《唐书》,在彰显沙陀军的功劳时就记载说:黄巢在陈州撤围后,一路被李克用的沙陀军追杀,在河南太康被俘获羊马万余,接着在曹州又被俘获牛马一万余匹。说明大齐军队当时并非军粮匮乏得非要靠吃人充饥。本世纪初,有房地产开发公司要用这块土地建商品房。经有识者不断呼吁,终于保住了黄巢点将台这一难得的古地址文化资源。
点将台深埋地下
  历经千年的黄河泛滥淤积,今之“黄巢点将台”已非唐末黄巢点将之台了。当年的点将台早已深埋地下,现在的点将台是明朝时加高封土而建的教武场演武指挥大厅。
  黄巢点将台被当地人口授相传了上千年,只为怀念一代枭雄“冲天大将军”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的菊花诗历经千年不衰,已成千古绝唱。而黄巢起义征战十余省,称帝于长安,败亡时点将散兵于故土,让人倍感荡气回肠。点将台是一处沉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遗存,是菏泽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万历年间,在此堌堆北不远处,官府建一南华驿馆。夕阳西下的时候,炊烟袅袅,宿鸟归林,站在高高的教场高台上往北眺望,行旅匆匆,不时有快马驶入驿馆内,成为一道风景。地方志称其为“华驿归骑”。700年后,清诗人段云襄登临黄巢点将台,写下了“漫追戏马千年事,今古英雄只断肠”的悲怆诗句。现黄巢点将台已被批准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