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然后才是作家

齐鲁晚报     2023年03月16日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三个孩子的父亲、反战反核人士、音乐迷……大江健三郎一生有很多标签,但最契合的,当然还是小说家。然而,他对于智障儿子的付出同样被人们津津乐道。

  中国文学界曾为他
开了一整天研讨会

  大江健三郎在北京演讲时曾表示:“没有鲁迅、郁达夫等中国作家及其文学作品,就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存在”。对于他,鲁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的精神依靠,虽然二人从未谋面。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中国文学界也一直很重视,甚至还开过一整天的研讨会。
  2006年9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邀请,大江健三郎开始他第五次访华活动,除了签售新作《别了我的书》的中译本,9月11日还将去南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
  在那次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演讲中,他提到即将要到北大附中进行演讲。“我是个作家,对教育是外行,但我要向孩子们讲述的是,在日本的山林地区长大的我是如何从母亲那里得到了翻译成日文的鲁迅的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是如何令我爱不释手地读到老年,而我又从中受到了哪些影响。”
  那次中国之行,社科院花一整天的时间召开大江健三郎作品研讨会,他表示:“中国的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我交换意见,这在日本也是前所未有的。”他还实话实说,自己的性格不是嫉妒心理型的,但是,对于村上春树的小说在中国各地的畅销和热烈研讨,倒是有些嫉妒,所以特别高兴参加为他准备的研讨会。
  此后,大江健三郎新作也在中国首发。2013年,大江健三郎作品《水死》中文版在京发布。《水死》的主人公以大江健三郎亡故的父亲为原型,真实反映出日本二战前后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该书译者许金龙说,大江健三郎通过《水死》一书,对自己的精神史进行解剖。莫言则评价说,这部作品让自己想起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陪伴智障儿子
一起长大

  大江健三郎与儿子的深厚情感也如同经典的父爱故事般被人们津津乐道。
  大江健三郎28岁时,患有智障的小儿子大江光出生。医生说,大江光存活的概率极小,大江健三郎一度无比忧伤,认为儿子是活不下去的。
  儿子大江光几乎不会说话,也不与外人交流,大江健三郎就在儿子的房间里播放莫扎特、肖邦等人的古典音乐,大江光竟然渐渐有了反应,并在6岁时开口说出了人生的第一句话。他还送儿子去学钢琴和谱曲,发现儿子虽然语言表达不行,却能通过谱曲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
  虽然大江健三郎家里的房子很大,而且有好几层,但大江健三郎始终跟儿子生活在一个房间里,他阅读和写作时,大江光则在一旁听音乐、谱乐曲。大江健三郎从未想到去一个安静的房间里。他说:“这样儿子一抬头便能看见我。”
  大江光后来成了日本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能记住他听过的任何乐曲,他的第一张CD《大江光的音乐》销量极好,并获得日本黄金唱片奖。大江健三郎说,自己的一生中,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阅读,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写作,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给儿子,每天必做的是,等儿子睡下后,用毛毯给他盖好,早上再把他叫醒,让他去卫生间……这对自己来说,已经成了一种仪式。
  大江健三郎还曾说过,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跟对待小说是一样的——每篇小说都不厌其烦地修改多次。他说:“临死前,我会将没修改好的手稿全烧掉,因为未修改好的稿子,不是我的作品。如果我不对儿子负责,那么他就不算是我的儿子。在这个世界上,我首先得是一个负责任的父亲,然后才是一个作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