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了七十余年,画像上才“相见”

82岁老人盼望尽快找到烈士父亲,了却一生夙愿

齐鲁晚报     2023年04月06日
  父亲李瑞的画像定格在25岁。
  82岁的老人李永臻
  “父亲”二字,于李永臻而言格外沉重。清明时节,飘起小雨。李永臻小心翼翼地拿出父亲那张革命烈士证明书,久久无法释怀。
  父亲李瑞在烽火岁月中牺牲时,李永臻不过6岁的年纪。如今,李永臻已是八旬老人。她整理了父亲的文件,采集了自己的DNA,盼望着能够在有生之年接父亲“回家”。

  文/片 记者 李静 孙雪萌

烈士父亲
  一张革命烈士证明书是父亲唯一的遗物,上面写着:李瑞同志,在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经批准为革命烈士。特发此证,以资褒扬。
  短短数字,浓缩了李瑞的一生。
  今年82岁的李永臻,面容有些清瘦。这些年,她将父亲的经历整理成一摞文件,一遍遍讲给很多人听。她只是希望,这些念念不忘,会有回响。
  父亲李瑞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蒲汪镇李家庄人,1923年出生,1940年参军走上革命道路。
  李永臻曾听爷爷讲过,父母于1941年正月十六结婚。那时,父亲参加革命工作很忙,结婚当天,天快亮时才赶回家。
  1943年,李瑞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华野8纵24师师直宣传队任教导员。1947年9月,部队由鲁西南挺进豫皖苏,李瑞转入第五军分区26军78师师直宣传队,后转入第五地委,组建地方工作队。
  李永臻说,“父亲读过几年书,他一个月会来一封信,但后来有一年了家中都没收到信。”后来,家里得知,李瑞于1948年在河南省许昌一带“失踪”。一直到1956年10月,李瑞被追认为烈士。
  李永臻童年时见过父亲的次数寥寥可数,长大后,她才得知父亲牺牲在战场上。“烈士”“英雄”,成为她心目中父亲的符号。
一座衣冠冢
  得知李瑞牺牲后,李永臻的爷爷奶奶在临沂老家给李瑞立下一座衣冠冢。失去了李瑞的音讯,无法接他“回家”,等待耗尽了爷爷奶奶的一生。
  “俺父亲就只有我这一个女儿。”寻找父亲,李永臻觉得是天大的事情。
  李永臻曾经向父亲同乡的战友打听过相关信息。“1948年春天,他们七八个工作人员在一个村边大庙开会时,被国民党十一师骑兵队包围。李瑞为掩护其他队员突围,子弹用尽后被杀害。”这是战友的讲述,但他们并非目击者,所以无法确认实际情况。
  2002年,李永臻曾经委托临沂市党史委工作人员和在河南工作的表弟,与许昌、鄢陵、扶沟三县的政府、党史委、文史委等有关人员交流座谈,查阅当地党史、县志等资料,并赴扶沟县韭园镇韭园村等地调查,推测父亲李瑞牺牲于当地县志等所载的“韭园遭遇战”。
  李永臻翻阅过无数遍《扶沟县党史大事记》,她用星号标注了第54页的一个段落,“3月,8名土改工作人员在韭园庙中,被从鄢陵东来的国民党十一师一个连包围,激战近两个小时,3人脱险,5人遇难。”
  然而,时间带走了当年的见证人,模糊了过去的记录资料。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无法确认当地一座无名烈士墓中安葬的是否为李瑞烈士。
  那一次寻亲只能遗憾地戛然而止。
画像上再现的父亲
  在父亲李瑞那座衣冠冢前的墓碑上,一张小小瓷像镶嵌在上面。照片上的父亲,定格在25岁的青春。
  这张画像,出自“神笔警探”林宇辉之手。2020年,林宇辉为自己定下“双百计划”——为100名被拐儿童画像、为100位烈士画像。看到《齐鲁晚报》的相关报道后,李永臻辗转联系到林宇辉,请他为父亲画像。
  “父亲没有留下遗像,我也不记得父亲的样貌了。我有位堂姑,父亲南下时,她还前去送行。堂姑告诉我,我和父亲很像,但父亲脸型方中带圆,下巴比我宽一点。”她向林宇辉详细讲述着。
  2021年3月23日,腿脚不便的李永臻在两个女儿的陪伴下,坚持从临沂赶到济南的林宇辉工作室,期待见到父亲的画像初稿。
  李永臻通过视频,将画像给堂姑看。堂姑说,画得很像。
  捧着画像,李永臻终于以这样的方式与父亲“相见”。画像上,年轻的父亲戴着军帽,眼神坚毅,英气勃勃。面向画像,已是满面风霜的李永臻深深鞠躬,眼泪吧嗒吧嗒地落在她深深的皱纹里。
  李永臻隐约记得,自己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还停留在1947年。“父亲回来,都是行军途中路过家里。他匆忙回来,吃顿饭就又走了。最后这一趟,奶奶给他煮了鸡蛋。”
  除此之外,关于父亲的一切,都仅存于爷爷奶奶的讲述中。母亲鲜少提起父亲的故事,“一提总是很伤心”。2013年,母亲去世。一直没有回家的父亲,成了母亲一辈子的惦念。
已采集DNA,她怕等不及
  越是年龄增长,李永臻对父亲的思念越重。
  李永臻了解到,近年来,通过DNA比对,很多无名烈士拥有了姓名。2021年,李永臻通过相关部门已经将自己的DNA采集入库。
  “我已经80多岁了,怕等不及。”李永臻的声音颤颤巍巍。这是一场接力赛。“我跟儿子说,我把DNA做好了,如果有机会寻找,你们再追踪。”
  2021年,李永臻的孩子曾联系过河南省扶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随后又联系到韭园村。“我听说,当时那个无名烈士墓已经迁到扶沟县烈士陵园。”李永臻提出,无名烈士墓里埋葬的是不是父亲,能否进行DNA比对。
  记者联系到临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表示,“我们的烈士英名录,跟中华英烈网上的信息是一致的,没有更多信息了。关于安葬地,没有办法查到。”
  随后,记者联系到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韭园镇韭园村原党支部书记张先生。他说:“三四年前,我们村的那个烈士墓已经迁到扶沟县烈士陵园了。”他表示不知道这位烈士具体是哪里人。
  记者致电扶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表示,需要联系具体负责科室。然而,记者继续拨打工作人员提供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李永臻从没有真正体会过拥有父亲的滋味。说这话的时候,她似乎忘记了,自己已是80多岁的老人。上学,成家,成为4个孩子的母亲,到现在成为奶奶,李永臻却始终觉得女儿这个身份最为特殊。
  这场跨越70多年的寻找和等待,仍然在继续,李永臻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将父亲接回故乡。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