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是章丘朱家峪的”

——章丘人与“闯关东”

齐鲁晚报     2023年04月13日
  朱家峪村街景
  电视剧《闯关东》中一句台词“俺是章丘朱家峪的”,让无数观众牢牢记住了朱家峪这个美丽的古山村。朱家峪村是当年“闯关东”出发地之一,一多半人家的祖辈都有过闯关东的经历。闯关东也让“章丘铁匠”名扬天下。章丘人的闯关东文化可以说是勇闯天下的铁匠文化和行商全国的孟氏祥字号商贾文化的集中体现。

  □翟伯成
    
“闯关东”历史溯源
  清代以前,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蒙古东部的东北地区,人烟稀少,大部分土地处于荒野未开、崇山未辟的状态。清军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关外的满族人大多随军入关,原来人口较多的辽东此时也是沃野千里,有土无人。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要求各地官署劝农开垦,“荒地无主者,分给流民及官兵屯种,有主者令原主开垦”;“招徕流民,不论原籍别籍,编入保甲,开垦无主荒田”、“永准为业”(《清会典事例》,卷166页)。顺治八年(1651)清廷谕令,“民人愿出关垦地者,”山海关造册报部,“分地居住”(《清朝文献通考》,卷1)。
  史学界人一般认为顺治八年成为闯关东的起点。顺治十年(1653)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例》,鼓励关内民众到东北,垦荒种地。对于招民的头目,“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百名以下者也授予相应官职;对招徕的移民月给口粮、籽种和牲畜。(《盛京通志》,卷23)。与此同时,设置了管理民人的地方政治机构。于是,迅速形成颇具规模的移民潮。如在海城,顺治年间“招民开垦,直鲁豫晋之人,来日日众”。但事隔不久,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废止了招垦令,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
  尽管禁令日渐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直隶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拥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章丘县志》载,“地瘠民贫,百倍勤苦,所获不及下农,拙于营生,岁歉则轻去其乡,奔走京师辽东塞北”。仅康熙末年,山东到关外垦地者已多至十数万人;据统计,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大约有180万关内移民(包括后裔)来到辽河及吉林、黑龙江一带谋生。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以后一直被世人所沿用。
章丘铁匠闯关东
  章丘人为什么成为闯关东的先行者和主力军?笔者认为这和章丘文化有关。龙山文化是源头、科举进第是传承、商贾文化是特色、铁匠文化一枝独秀;加上泉水文化和名士文化,共同汇成多元化的章丘历史文化。
  明末清初时期,皇帝诏书就记载着章丘人率先闯关东、求生存的内容。章丘素有“铁匠之乡”的美誉,“章丘铁匠遍天下”。历史上的章丘人闯关东,大多以铁匠为多。章丘铁匠云游四方,闯入关东,扎根关东,但情系故土,无论走到哪里,都把家乡的生产生活习俗带到那里。如“齐鲁第一古村”朱家峪,是当年“闯关东”大军的出发地之一。朱家峪一多半人家的祖辈都有过闯关东的经历,他们主要以打铁谋生,大多数通过‘打行炉’(即打乡铁)闯关东。行炉又叫打“乡铁”,铁匠将工具装上独轮车游走四方。“风吹一炉火,锤打四方财”,就是打“乡铁”的情景再现。他们一路走一路打铁,一直到东北,然后再一路打回来,两三年来回一趟。古村朱家峪先辈闯关东成为闯关东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山东人闯关东的一个典范。
  章丘人在长期的冶铁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锤炼出炉火纯青的技术。随着章丘铁匠“闯关东”,章丘人打铁的先进技术也被带到了东北,成为当时东北地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至今,在鞍山、沈阳、肇东、北大荒等地仍有众多“章丘铁匠之乡”,后来许多大型机械厂都是由章丘铁匠创办发展起来的。
“祥”字号开到东北
  章丘孟氏“祥”字号商帮是章丘人闯关东的又一代表和典范。孟家不但在华北、华东开设有大量祥字号,就是在东北哈尔滨、沈阳等地也设有分支商号。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孟氏其恕堂的堂主孟传瑗曾在哈尔滨市道外南二道街开办瑞蚨祥银号。同时期的孟洛川,也把瑞蚨祥绸布店的分号设在哈尔滨和沈阳。作为孟子后裔的孟氏商人颇具闯关东的开拓精神,他们出行的势头,犹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他们的足迹踏遍全国,在东北各地也都有祥帮活跃之处,连穷乡僻壤、深山老林、远东俄罗斯异邦等地也不乏孟氏商人的活动足迹。每当有新的城市开埠,祥字号资本总会紧随其后,捷足先登,将经营活动的触角延伸至这些城市,在这些城市兴业生财,成为当地最富活力的外帮商人。这也说明孟氏商人并非像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唯孔孟之道是尊,抱残守缺,不思进取,而是具有勇于开拓市场的能动性,在扩张和开拓商贸业务方面具有较强的“闯”的精神。
  这种闯关东开拓精神对孟氏商人而言,还表现在他们早期随着闯关东大军勇敢地走出家乡、离开土地,走向城市,顺应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十分重要。清朝末年的中国经济存在一个二元结构,农村地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加上集市贸易,与城市中相当发达的商业经济无法相比。假设孟氏商人没有勇敢地走向城市,也许他们会依然故我地在农村卖上一百年土布。
  “闯关东”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特有的“闯关东精神”。它不仅包括敢于同命运、磨难进行抗争的拼搏进取精神,也包括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精神,还包括扶贫济困、宽厚待人、和睦共处的人文精神。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大军书写了中国人民奋斗史上辉煌的一页,伟大的“闯关东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好好继承和发扬下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