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全域化的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齐鲁晚报     2023年04月28日
  架构全域化的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当地高标准编制《博兴县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规划》,将公共体育设施项目纳入土地和城乡建设规划。依托城区、黄河、麻大湖等地域优势,打造以“一城一河一湖”为主轴线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先后建成5处大型健身场所,辐射城区、12个镇(街道)448个行政村的1541处健身场所。对全县街边绿地、空闲地、口袋公园等进行整体性体育文化设计,提升城市形象,建成2处智能健身驿站、室外国民体质监测点及1处县级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全市率先建成城区“10分钟健身圈”;“三大球”场地每万人拥有10个;“双有”乡镇(街道)占比100%;全县60处学校运动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进一步建成开放共享、无缝衔接、互为补充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完善了全民健身“毛细血管”系统,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2平方米。
  博兴县人民公园和董永公园,精心设计打造成智能化全民健身站点。建成了信息智能化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运动健身场所——室外国民体质监测点及智能健身驿站。融入智能显示屏、智能座椅、智慧健身设施等智慧公园建设元素,让健身者随时了解自己的运动时间、运动步数、运动频率、运动距离和热量消耗等运动数据,进而健康健身、科学健身、安心健身。
打造全民化的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

  统计显示,当地县级体育社会组织68个。在全市率先建设完成镇级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和3个单项协会,以及448个行政村(社区)体育总会、老年人体育协会、1个单项协会,实现县、镇(街道)、村三级体育组织“全覆盖”。注重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全面启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全员培训工作,全力打造一支懂体育,健身组织能力强的体育人才工作队伍,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体育文化。每年培训社体指导员1000余人次,每千人拥有社体指导员6名,拥有5名以上指导员的社区、行政村比例达到100%,帮助群众实现从要我健身到我要健身的观念转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镇一案,一站一案”,开展“送体育下乡”、线上+线下体育指导志愿服务,鼓励教练员,体育专业教师等进入乡村、社区,开展全民健身技能培训、全民健身理念宣讲等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群众总体满意度达到96%。
  博兴县全民健身中心和文化广场自建成以来不断优化升级,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游泳馆等免费或低收费的综合场馆帮助群众解决了受天气影响的健身难题;室外不断完善升级篮球场、网球场、儿童乐园、攀岩、轮滑等场地设施,广场舞、太极拳、交谊舞、现代舞等场地重新划分升级,服务面不断扩大,服务凸显多样化。
  作为集文化、体育、休闲、生态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博兴县体育公园,健身设施、漫步跑道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成了市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园内包括笼式足球场、笼式篮球场、门球场等室外场所全部面向市民开放,每年接待健身群体活动300余次,健身人数实现20000+,健身休闲娱乐实现多元化。
形成全民参与运动
健身的新风尚

  博兴县各行各业参与健身活动、赛事人数达15万人次,全县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46.63%,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县企事业单位蔚然成风。每年定期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综合性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全民健身品牌赛事,调动各协会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00余项。
  落实体育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结合12个镇(街道)地域特点,量身定做了“一镇一特色”“一村一赛事”特色体育赛事。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参与性强、涉及面广的“草根”体育健身活动,镇(街道)自发举办的农民运动会、特色赛事蓬勃发展。健身文化赋能企业,博兴县大、中企业成立健身社团,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京博控股集团投资上千万元建设游泳馆、健身房等标准健身场地,成立11个健身团、五大社团、八大兴趣小组,年度参与人次达7万余人,一万余员工身体质量指数(BMI)合格率达到90%以上。
  积极探索“体育中学为龙头、社会资源共参与”的“1+N”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升工程,为学生健康发展夯筑根基。在体育中学的带动下,博兴县将22个训练基地、体育俱乐部与多所体育特色学校的资源有效集聚,依托“班—校—镇—县”四级联赛,广泛吸纳社会力量,让体育运动更具活力。此外,博兴县各学校还挖掘手球、网球、柔道、举重、摔跤等潜在项目,“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