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见证,评审全程“零接触”

太白湖新区探索“1+N”远程异地评标新模式

齐鲁晚报     2023年05月16日
  太白湖新区“1+N”远程异地多点评标。
  记者 邓超 常文彬 通讯员 张恒   
  
  不用赶到评标现场,身处不同地区的专家就近前往所在地的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就完成了项目评标。5月12日,济宁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办公及配套区工程项目在济宁市、淄博市、潍坊市三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开评标工作。这是太白湖新区“1+N”远程异地多点评标系统进行的首个建设工程项目。
  资源共享
线上评标更加公正

  该项目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评标主场,淄博市、潍坊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为副场。在省专家库抽取的5名评标专家,其中3名在济宁市主场评审,其余分别在副场参与评审,评标专家通过在线评标系统,依托远程视频交互实现无障碍化沟通,同时开始、在线打分,远程完成项目评标。
  “‘1+N’远程异地多点评标系统上线后,我们参与评标工作更加便捷了。以前需要赶到各地市评标现场评标,来回的路上就要花费好几个小时,现在就近参与评标,不用再来回奔波了。”当天,在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参与评标的一位专家感慨说,随着招标投标领域数字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不仅有效降低了评标成本,也大大提升了评标效率。
  “1+N”远程异地多点评标系统的推行,也让业主单位有了更多的获得感。项目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一新的评标模式运用数字化技术和手段,使得分散各地的专家不见面就能评标,整个环节还有全过程、全方位的数字见证和监督,大大减少了人为干扰因素,更有利于我们招到有实力、有能力的建设(施工)单位。”
  “1”代表主场,“N”代表副场。为顺利完成此次远程异地评标,三地评标专家远程登录电子开评标交易系统,在线完成清标、查看标书、评审、生成评审报告。利用数字见证平台实现多副场环境监控音视频同步观看,有效实现了监督部门对项目实时在线监管,保证评审过程的公平公正。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太白湖分中心副主任李广萍介绍,“相对于传统评标方式,‘1+N’远程异地多点评标显示出了特有优势。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招标人、投标人和评标专家‘区域隔离、远程协同’的评标新模式,达到加大信息保密力度,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提高了评标质量,提升了评标效率,达到专家优质资源共享效果。”
数字见证
评审全程“零接触”

  如今,依托公共资源交易线上办理系统,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太白湖分中心实现从项目审批核准备案、文件发布、开标、评标、中标通知书发放等26个节点全流程“无纸化”。相关交易主体在网上即可办理全部手续,真正实现“零跑腿”。完善掌上办,推动更多事项“简易化”。不断创新使用掌上交易新场景,推动“标立通”(投标人)、“小助手”(评审专家)微信小程序迭代升级,开通场地预约和多轮报价功能,进一步提高各交易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便利度。探索创新办,启动“远程帮办”新服务。优化“远投网开”,实行入场登记网格化、投标准备自助化、数字证书“快递化”,实现交易活动24小时申报、异地化办理,保障了项目高效推进。通过向企业减压赋能,各方主体每年节约文件成本、差旅成本1000余万元,招标投标项目进场交易实现率达100%。
  依托评标区域与数字见证室“云视频”互通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汇集、全程监控、实时记录、动态反馈。在专家评标过程中,各类工作人员均不再进入评标现场,直接通过“云视通”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平台视频系统实时关注评审进程,实现项目交易“物理隔离”,有效保证评审专家不受外界干扰,实现了由传统“一人一标”现场见证到“一人多标”数字见证的转变。
  此外,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太白湖分中心通过“云上评”推动异地评标,深入推进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依托山东省远程异地评审调度系统和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实现评审专家远程评标,实时记录每一个评标操作,全流程可溯源、可追踪。目前已与杭州市、潍坊市等多地完成了跨省、跨区域远程异地评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