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林弹雨下,撑船人张源成合力助华东野战军抢渡泗河

他们用小船划出鱼水深情

齐鲁晚报     2023年05月30日
  张明远翻阅老照片。
  记者 邓超 丁安顺 
 
  70多年前,华东野战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在泗河沿岸群众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昼夜,两万人通过泗河张桥渡口、马坡西北寨子村西泗河里浮桥过境,摆脱了敌人王牌新五军7个整编师追击,实现了战略转移,谱写了军民鱼水深情的瑰丽史诗。在华东野战军抢渡泗河的过程中,石桥镇有位撑船人张源成主动把船撑到渡口,助华东野战军抢渡泗河。
  听说野战军需要船
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在位于石桥镇张桥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红色石桥记忆馆,大门处有一座名为“激流抢渡”的主题花岗岩雕塑,十多个人物各具特色,参差错落,生动再现了华东野战军英勇战斗和泗河沿岸军民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步入红色石桥记忆馆主场馆——鲁南大突围纪念馆,馆内一张张照片、资料,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谈及那段峥嵘岁月,家在张桥村,如今已退休的张明远打开了话匣子:“1947年7月,我的父亲等人撑着木船,在枪林弹雨中载着解放军战士渡到对岸,完成了强渡泗河的壮举。”
  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在取得孟良崮大捷后,为协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由叶飞、陶勇率领第一、四纵队向鲁南外线出击。敌人集结重兵对叶陶兵团围追堵截,我军将士在后部有追兵、空中有敌机、天降暴雨的情况下突破重重包围圈,依靠中共凫山县委领导下的泗河沿线军民强力支援,在张桥用船抢渡并在南王搭建浮桥,顺利跨过泗河,和接应部队胜利会师,紧接着全力杀过运河,进入了鲁西南平原,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这就是华东野战军战史上著名的鲁南大突围。
  “泗河在上世纪80年代没改道前,流经石桥镇张桥、刘庄、罗场等多个村庄,而张桥渡口所在的位置距离对岸最近,是渡河的不二之选。”张明远告诉记者,1947年7月30日,先头部队抵达了张桥渡口,准备由此渡河。当时正值汛期,鲁西南暴雨倾注,泗河汛期提前到来,凫山县委随即决定抢搭“泗河浮桥”。
  凫山县武工(大)队二中队过去一直战斗在南四湖湖滨沿岸,与这里的人民群众有着水乳交融的联系。很快找到一些老村干、老躺公和老水手。张明远的父亲张源成也在其中,过去张源成一直在张桥渡口撑船为生,听说华东野战军需要船只渡河,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那年父亲20岁出头,性格沉稳、身体强健,自年轻时就以撑船运送泗河两岸人员物资为生,水性也极好。”张明远说,听说是野战军用船,许多像父亲一样的撑船人和渔民迅速把船撑到张桥渡口,还有群众跳到水中,把沉入浅滩和藏在芦荡里的船只找回来,全力支援部队过河。
  7月30日下午,一、四纵队先头部队经郭里镇(邹城市)跨白马河,从泉上村西、马坡、盛楼、朱集、西程楼赶到河边(张桥渡口),30余艘船如穿梭般来来往往,整整摆渡了一夜,安全渡过2万余人。7月31日凌晨,一百多名指战员分头出动,到仲浅、泗河涯、南王、北王、辛店、新闸、张桥等沿湖村庄走家串户,找到了近百只大船,找来了几十根大绳绠和木桩,又动员了百余名群众,在马坡西北寨子村西泗河里开始抢搭浮桥,经过10个小时的英勇奋战,完成浮桥搭建任务。
穿梭于枪林弹雨
谱写军民鱼水情

  在这期间,敌人命令空军对沿河华东野战军实施昼夜空袭。张明远记得父亲的描述:“水流很急,船一直在左右摇摆。他尽力控制航向,子弹从耳边‘嗖嗖’飞过的声音听得很清楚。父亲当时心里有点害怕,但是看到野战军战士不怕牺牲的样子,便更用力地抓紧了船桨。”
  隆隆炮火声中,野战军登上了船,张源成驾船出发。刚一解缆,小船便顺流向对岸冲去,一离开岸边就被敌机发现,立刻疯狂地向小船射击,子弹落在河里,水花四溅。岸上负责掩护的野战军火力全开,轻重机枪一齐打出一道道弹雨。刹那间,枪声、炮声、冲锋号声随着雷鸣般的波涛声回荡在整个泗河上空。
  “撑船不仅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由于当时连绵暴雨,水流湍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翻船,但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战士们送到对岸,父亲几乎没有停下划桨的双手,整夜往返于泗河两岸,为了补充体力,战士将饭送到父亲嘴边,但父亲根本顾不上吃,战士就把饭喂到父亲嘴里。”张明远说,8月1日深夜,10万余人从浮桥上安全渡过后,凫山县武工队迅速拆毁了浮桥,切断敌人围攻堵截的道路。至此,华野一、四纵主力部队基本摆脱了敌军纠缠,与三纵、八纵、十纵先头部队在泗河西岸顺利会师,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歼’,从根本上摆脱了战略被动。
  “后来华东野战军指战员还给父亲塞了一张纸条,让人感动的是,父亲一生甘守清贫,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邀过功,直到他1990年病逝。”张明远说,正是当年和父亲一样的泗河沿岸群众,谱写了一曲军民鱼水情的热血赞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