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足国家战略,中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中通客车千台大单背后,“中国车”西进中亚

齐鲁晚报     2023年05月31日
  霍尔果斯口岸,排队等待出口的商品车。 (网络图片)
  快到中亚去“建链”!中国-中亚峰会打开中国与中亚合作新篇章,中国车企正加速布局海外市场。
  记者 蔡宇丹        

谭旭光为什么
为山东重工“带货”

  老谭带货,总统亲自提车。
  5月20日,吉尔吉斯斯坦采购的1000辆中通客车首批车辆在聊城下线。这1000台天然气客车订单,不仅创下了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客车出口新纪录,也是2023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客车订单。
  在西安开完中国-中亚峰会后,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亲自来到山东聊城,参加下线仪式。在吉总统“提车”现场,山东重工董事长谭旭光亲自“带货”,介绍山东重工的一系列产品。
  这次中国-中亚峰会议题中有个热词是“修路”,其中铁路基建出现的频次最高。
  筹谋25年之久的中吉乌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接近尾声,有报道称将于9月开工。俄乌冲突爆发后,新的安全通道亟待建立,欧亚铁路南线这条对中国极具战略价值的铁路,让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国家走上前台。
  扎帕罗夫曾说,吉尔吉斯斯坦需要中吉乌铁路,就像需要“空气和水”一样。这句话里溢出的“迫切性”,预示了中国企业的诸多机会。
  数据显示,2022年,中吉双边贸易额155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投资来源国。
  吉尔吉斯斯坦面积19.9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省面积的1.28倍,9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山地,人口约700万,相当于烟台市人口。2022年,吉尔吉斯斯坦GDP约为107亿美元,经济体量与在烟台排名第五的莱州市相当。
  这组数据说明,吉尔吉斯斯坦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发展问题,这也是中亚五国的共同问题,从中通客车这1000台大单一见端倪。
  比什凯克市市长艾米尔别克·阿布德卡德罗夫说,这是吉尔吉斯斯坦2023年规模最大的民生项目,将解决比什凯克市交通问题。这个发展节奏,就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风靡中国的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比什凯克的公交系统,正在进行一场清洁能源革命,这1000台天然气公交车就是用来替换原有的燃油公交车。
  中亚地区富含丰富油气资源。在哈萨克斯坦,92号汽油3元人民币左右,天然气价格每方0.8元人民币。吉尔吉斯斯坦主要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口天然气,价格目前每升2.75元人民币左右。山地气候和地形,低廉的能源成本,使得以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CNG公交车更具优势。
  与燃油车相比,天然气公交车碳排放量减少20%-30%,硫化物减少99%。这批订单的车辆配备了潍柴WP7高热效率天然气发动机,气耗低动力足,一次加气续驶里程可达400多公里,非常适合跑山地。
霍尔果斯口岸
成为中国车企前哨阵地

  今年3月,宇通客车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的800辆客车才创下了“最大订单”纪录,现在纪录又被中通客车打破。“中国制造”进军中亚的热潮中,车企冲在了最前面。
  商务部信息显示,2023年一季度,中国对中亚国家汽车出口额5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尤其是中国新能源车受到中亚民众青睐。现在,在霍尔果斯口岸,排队等待出口的商品车简直把这里变成了国产汽车博览会现场。
  据中国海关统计,前4个月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730.5亿元,同比增长37.3%,其中4月当月中国与中亚五国月度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500亿元。
  2022年,霍尔果斯公路口岸出口商品车4.3万辆,成为全国出口汽车最多的陆路口岸。
  今年2月,中国重汽、新疆安拓(集团)与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市)签约,中国重汽不光要在霍尔果斯建销售中心,提升车辆出口数量,还要落地零部件制造,引导产业链企业落地霍尔果斯,打造霍尔果斯汽车制造产业园。
  霍尔果斯市商务局透露,除了中国重汽外,还有十多家车企正在与霍尔果斯洽谈合作。
  新通道带来新枢纽崛起,也带来了新的产能迁徙。2018年,霍尔果斯曾因税收优惠引得空壳公司扎堆,现在却成了中国车企进军中亚、出口欧洲的前哨阵地。
把国家战略用足
布局海外市场

  对于常年位居重卡出口第一的中国重汽来说,投资霍尔果斯无疑是一个风向标式动作。
  2022年,国内重卡整体销量同比降幅达到52%。本土市场越发内卷,满溢的产能必须向海外市场释放。
  5月19日,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来聊城“提车”前一天,山东重工召开全体领导干部会议,对集团产品出口进行专题调度。这已经是谭旭光近期第二次提及出口的重要性。
  4月16日,谭旭光在内部讲话中强调,必须抓住重卡行业出口机遇,应对当前全球经济衰退。谭旭光直接点明,“国内重卡全行业有250万辆的产能,预计今年市场需求是80万辆,剩余的卖给谁?”
  2021年,山东重工集团重组中国重汽,为包括中国重汽在内的所属企业搭建起一体化出口协同机制——由销售能力强的海外派驻人员担任“链长”总经理,统筹海外销售渠道,共同开发市场。
  这个时候,谁能把国家战略用起来、用足,谁就能受益。
  近3年,山东重工出口连续保持60%以上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山东重工出口收入200亿元。2022年,中国重汽以重卡出口8.9万辆的成绩,再次勇夺中国重卡出口第一名,今年前4个月中国重汽出口达4.1万辆,同比增长69%。
  随着国家战略方向指向,中亚地区成了企业海外布局的重点。
  公开报道显示,中国重汽仅在中亚五国的服务站点就达到300多家,比两年前增加了50%。
深耕18年
宇通客车在哈扎根

  中通客车正在“攻占”比什凯克。在哈萨克斯坦,到处跑的都是宇通客车。
  宇通客车在哈萨克斯坦已深耕18年。与中通客车一样,出口到哈的宇通客车也是根据当地气候、运营环境以及乘客出行习惯量身定制的。行驶在哈萨克斯坦的宇通纯电动客车,能在哈国-27℃的极寒环境下跑320公里。
  2021年6月,宇通客车与哈萨克斯坦合作建设的组装工厂开工,规划产能为每年生产1200辆客车和500台工程机械,这是哈萨克斯坦目前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客车制造工厂。
  从产品输出到建组装厂进行技术输出,再到现在的服务输出,中国汽车工业在中亚国家的本土化在一步步加深。2020年4月,宇通客车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建有8家服务站、1个配件库,形成了以阿拉木图为中心,辐射当地主要城市交通运输服务及培训的网络。
  同样,为深耕吉尔吉斯斯坦,中通客车在比什凯克也建立了售后服务体系。
  除宇通客车外,现在,江淮汽车、金龙纯电动客车都在哈萨克斯坦建了组装厂,前者还在2019年收购了哈最大汽车工业集团ALLUR。
  据哈萨克斯坦汽车商业协会数据,2021年,中国品牌汽车占了哈萨克斯坦新车销量的3.4%,大约4000辆,是上一年两倍。到了2022年前9个月,4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哈萨克斯坦总销量已超过6000辆。
在乌兹别克斯坦
下“一盘棋”

  现在,在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图,奇瑞、长城汽车和特斯拉满街跑,连小鹏汽车都在刷存在感,替代了原来拉达车和日系车独霸的局面。这让在阿里木图生活了7年之久的科瑞油气哈萨克斯坦分公司总经理孙福营很是感慨,这里的奇瑞轿车一台价格20来万,卖得比国内还贵。
  中国车企的西进步伐,离不开欧亚班列搭建的物流大通道。
  4月24日,261台山东制造的奇瑞牌汽车搭载“齐鲁号”,从青岛出发,将经由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境,15天后运抵阿拉木图。
  现在,齐鲁号欧亚班列(齐鲁号)的“上合快线”,已开通至塔什干、阿拉木图等中亚五国的17个主要城市。2021年6月举行的济南欧亚班列第1000列开行仪式上,中国重汽方面透露,比起自驾出口,中国重汽通过KD(散件组装)方式出口不但享受较低关税,通过班列运输还能降低成本,大大提升产品的海外竞争力。
  随着中国车企布局中亚市场,中亚国家和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的合作正在逐步深化。
  在中亚峰会期间,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不光签署了47份价值220亿美元的文件,建议结合本地区国家的优势和需求,制定“中亚-中国工业合作计划”,还邀请中国公司在哈建立汽车产业集群,深化工业合作。
  信号不断地传出。17天后在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产业链供应链论坛暨2023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两大会议,又将山东和中亚国家的合作推向新高潮。“产业链供应链”这个关键词,揭开了中企与中亚五国合作的重点——在能源、汽车、机电产品、矿石、粮食等领域,进行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
  快来中亚“建链”吧!
  在中亚,中国车企正在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众和丰田在中国走的路,以“技术换市场”,通过建合资厂打开中亚市场。
  2022年,奇瑞、长安、长城三大车企与阿斯塔纳汽车公司签署协议,总计投资15.5亿美元,在阿拉木图生产奇瑞、长安、哈弗汽车。现在,物美价廉的奇瑞在哈的销量超过了俄罗斯的拉达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卷到了国外,在中亚人口最多,也是中亚最大的汽车市场乌兹别克斯坦,奇瑞和比亚迪分别建立了组装厂,奇瑞旗下的中高端品牌星途汽车现在已经开始在乌组装生产。 
  比亚迪在乌兹别克斯坦合资建设的组装工厂,是继泰国工厂后的第二座海外工厂。
  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新车销售17万辆。商务部信息显示,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进口电动汽车2180辆,其中来自中国1941辆。
  乌兹别克斯坦的人口只有3491万人,但整个中亚五国总人口超过7000万。中吉乌铁路的建成,势必提升乌、吉两国在中亚国际物流干线上的位置,也让乌兹别克斯坦成为通往阿富汗、巴基斯坦方向的国际物流枢纽。
  乌、吉两国正在凭借这条铁路打开新格局。而这样的战略枢纽,值得中国企业去征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