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谈中与童年相遇

齐鲁晚报     2023年06月03日
  金波(左)与钱理群(右)畅谈关于童年的话题
  《我与童年的对谈》 钱理群 金波 著 青岛出版社
  步入老年后,学者钱理群和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后住进同一家养老院而成为邻居,因为对儿童教育的共同关注与焦虑,两位耄耋老人展开了一次次对话。《我与童年的对谈》凝聚了两位老先生对儿童成长、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等问题的见解,他们尊重儿童的主体性,提倡保护儿童的天性,保护儿童的好奇心、直觉和想象力,希望孩子成长为感情丰富的人。正如钱理群所说,他自己以及所有作者、老师和家长的历史使命和最大幸福,是将孩子们引导到创作经典的大师身边,“让他们——这些代表着辉煌过去的老人和将创造未来的孩子在一起心贴心地谈话。我们只是躲在一旁,静静地欣赏,时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就为这个瞬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无怨无悔的啊!”
  金波:如何引导孩子写作?有时候大人所说的一些写作方法对于孩子是不适用的,不能对所有的孩子都笼统地用同一套方法来训练。开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中间怎么写,这些大框框小孩子他是根本听不懂的,也是不可以过早跟孩子讲起的。
  写作要从培养兴趣、激发想象力,从口头表达开始。要让孩子有话说、敢说,不能要求过多、过严。不要总是强调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啊,最后还要拔高一下,这是最忌讳的。可以和亲子共读结合起来,多和孩子一起探讨:平时阅读这本书,哪里打动了你?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慢慢地,就进入语言写作阶段了。
  钱理群:引导孩子“写作”,首先要引导孩子“聊天”。当一个孩子看到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就会兴奋地说许许多多的话,在这个时候家长稍微引导一下,他说话的思路、写作的思路就出来了。
  老师要面对太多的学生,很难逐一这么细致地引导,但是家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读了几篇金波先生的散文、诗歌之后,可以跟孩子一起分析讨论类似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孩子需要引导,需要鼓励。在聊天的过程中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聊天,一起讨论他喜欢的作品好在哪里,问问他对这个内容有没有另外的想法,可不可以有另外的写法等等,在聊天的过程中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金波:但是,家长本人必须对孩子喜欢的东西感兴趣,他要是特别厌烦某件事,觉得这有什么可说的,那孩子会受打击。所以家长要关心孩子的爱好、兴趣。
  钱理群:这就是我们在前面的谈话中反复强调的,亲子共读共写中,家长也在不断成长。家长先要训练自己,提升自己。
  金波:所以有人说嘛,儿童文学也是教育家长的文学。
  我觉得对孩子的写作真的要多鼓励。作文啊,哪怕一两句写得生动、流畅,也要肯定。不能否定太多。如果孩子对作文没有兴趣了,进步就更慢了。我举个例子。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不会写作,读冰心的一些短诗,也读不懂,可我就是愿意一行一行地模仿着写。记得有一次写的是一首关于春天的诗,老师怀疑不是我写的,后来我的同桌证明是我写的。老师对我会写诗非常高兴,实际上那不叫诗。老师还用毛笔字抄写了我的诗,贴在墙报上。这件事对我鼓励很大,从那以后,我就相信我会写诗。从此以后我一直坚持写诗,写了七十多年。
  钱理群:你这么一说,我也想起来了,我也经历过这样的过程,跟你一模一样。那时候我上小学,就喜欢乱写,凭着想象随便写,没有任何技巧,也没有任何文学呀、诗呀之类的概念。老师看来看去:哎,你这是诗啊。我说:啊,这是“诗”?心里开心得不得了,就下决心:将来我要做诗人。
  金波:鼓励非常重要,孩子写得再不好,你也要给他挑出一点好的,加以鼓励。对孩子的写作绝不能全盘否定。
  钱理群:也就是说,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要过于理性,想要一开始就引导些什么。家长心里可以有一个底线,但是不能用很简单的方式,而要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金波:要了解儿童心理,这非常重要。家长无论是教育儿童,还是跟儿童交往,知道了、重视了儿童心理特征,往往就会有童心,就会知道该怎么和孩子交流。
  学习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连贯的过程。学习写作是从学说话的时候就开始的。一个会口头表达的孩子,他的作文不会差到哪儿去。
  有的孩子常常有这种感觉:人家能写出来,我怎么写不出来?孩子有了这种疑问是好事情,你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有时候,即兴地、有现场感地进行写作讨论或写作练习(包括口述)效果很好。比如在旅途中,或面对人和事,可以分别练习写景、写人、写事,孩子感到陌生,或不懂,写得不好,没关系,可以通过和他切磋来补充、修改。
  钱理群:我赞成你的观点。有条件要多带孩子去看展览,一开始他可能根本看不懂,也不一定有兴趣,家长经常带他看,看多了他自然就会有某种艺术感觉。经典的艺术形式,要让孩子知道。等长大以后,他回想起来:哦,我原来看过的。原来看过,和从来没有看过,是大不一样的。小时候糊糊涂涂地看,长大了就明白了。这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不要有太强的功利目的,期待带孩子看一次展览,他就会感触很多。他可能毫无感觉,甚至毫无兴趣。家长要坚持带他看,这周看,下周看,看不同的展览。如果能深入到手工作坊,他能操作,那样最好。让他知道得越多越好,暂时不懂没关系。教育就是这样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带有一定的引导性。
  中学生、小学生读鲁迅作品的意义就在这里。鲁迅自己就说过,他的有些作品,没有阅历的人是看不懂的。中小学教材所选的鲁迅作品是适合学生读的,可部分学生比较难读懂,或者说似懂非懂,但都要让他们读。我说过,中小学学生读鲁迅作品就是“认门牌号码”,他们知道有鲁迅这个人,他有什么代表作,等到长大了,有了人生经验、生命体验,就会突然醒悟:哦,原来当年鲁迅的作品,讲的是这个意思。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强。
  金波:他长大以后不会忘。
  钱理群:长大了自会理解,童年时代有一个印象很重要。鲁迅这样的原创性思想家、文学家的经典作品,是要读一辈子的。中小学的基础是不可少的。
  金波:儿童阅读有自己的方法和规律。幼儿看图画书跟我们就不太一样,能发现很多细微的地方。那边边角角的地方,他看完,一下子就记住了,记住以后,下次再看那本书,他又找到那地方,而且又有新的发现。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提醒——他为什么感兴趣?为什么那一页他总是看?为什么他一次一次地告诉我们那些内容?孩子看图画书,就是在不断地发现。
  钱理群:这让我想起抽象派的绘画,其实孩子反而比我们更容易理解画作。对抽象派的绘画,我觉得孩子有天生的亲近感。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家庭氛围的问题。关键还看家长自己的修养,家庭里有没有读书的氛围。我小时候,家里从来不管孩子读什么书,没有进行过任何专门的阅读教育,但是全家人都爱读书,有一种氛围在那儿,我不知不觉也喜欢读书了。
  金波:在家里能有一些书放在那儿供大家读,这跟没书完全不一样。咱们说了半天,其实好多问题都是跟家长有关。我们提倡亲子共读,实际上在进行补课:家长自己要爱读书、会读书,孩子才会爱读书、会读书。一切从家长自己做起。
  (摘选自《我与童年的对谈》,内容有删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