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巷子里的木匠

齐鲁晚报     2023年06月08日
  □李学朴

  木工是古代一种很重要的手工业,制造车、舟等交通工具,农业、手工业生产工具,建造房屋庐舍等都离不开木工。《周礼·考工记》说:“凡攻木之工七。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
  木匠这个行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木匠。在古代木匠被视为下等职业,因此贵族一般不学习木工这门手艺,但也有例外,比如明熹宗朱由校就因为酷爱木工制作,被后人称为“木匠皇帝”。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工艺达到非常高超的水平,著名的公输班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因为公输班是鲁国人,所以人们也叫鲁班,鲁班是战国初期的著名木工,被后世尊为木匠的鼻祖。
  魏晋南北朝以前,古人一直保持“席地而坐”的习惯,因此家具形状多为低矮型,其样式有床、几、案、箱、柜等。后来胡床在民间使用渐多,并出现了椅、凳等高型家具。唐代木匠融合传统与外来因素,木结构建筑体系也趋于成熟。
  到了宋代,高型家具的品类样式已近完备和定型,民间也广泛使用。宋代木质家具的细节处理得很精致,展现出木匠高超的水平。
  明代家具被公认是最卓越的。明代家具选料考究、造型简洁、结构合理、做工精巧。明代木匠十分重视家具与环境的关系,制造出适用于书斋、厅堂或卧室等不同环境的成套家具。 
  在民间,传统木匠分为“粗木匠”和“细木匠”两类。修造房屋者为“粗木匠”,也有的地方称为“大木匠”,而且大多数人认为,称“大木匠”比“粗木匠”更加合适一些。这是因为造房屋等工程很重大,并不是粗活,所以说称呼“大木匠”较为贴切。从事制作家具和各种雕刻工艺的木匠,被称为“细木匠”或“小木匠”,这是因为制作家具的工作量比造房子小得多,称“小木匠”丝毫没有贬低的意思。
  一般情况下,“大木匠”做活儿总是搭帮合伙。几个脾性相投的人,根据雇主活儿的大小,时分时合,形成一个松散的小班组。因为有些活儿不是一个人能干得了的,譬如拉大锯,一定要两个人才能完成,做木架时,木料粗大沉重,一个人搬挪很不方便,尤其是建房上梁,更是需要帮手,一个人手艺再巧,也无法独自做活儿。   
  无论古今,在数位木匠组成的小班组里面,总会有一位领班人,旧时称为“掌墨师傅”,这也是技术最好的木匠师傅,深受众人的信服与尊敬。掌墨师傅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构件的形状,他不需要画图纸,因为图纸早已经印在他的脑海里。无论建多大的房子,只要雇主说出尺寸,他的心里就有个大概,然后将尺寸大小画在木料上,其他木匠依据尺寸、形状制作就可以了。
  在我年少的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手艺人就是木匠了。那时,在我居住的临清碾子巷胡同里,有一位姓裴的木匠。裴家祖传的细木工活十分讲究、精致,据说裴木匠二十岁时就跟他父亲学细木工,他心灵手巧,几年工夫就把他父亲的手艺全学到手了。老裴木匠给他制作了一套行头,一个柏木做的背箱,里面斧、锯、锛、刨等工具一应俱全,老裴木匠把这些交给儿子,让他自己去找活路,挣钱养家糊口。自此,碾子巷胡同上就多了一个背着木工箱子走街串巷的年轻木匠。
  几年时间里,裴木匠的名声就在我们这一带传开了。他做的床、衣柜、梳妆台、桌子、板凳,样式美观、板面光滑,接缝处严丝合缝,榫头紧凑严实,很受附近居民的欢迎。我们家需要做木器时,自然要请裴木匠,我那时很爱看他做木工活。
  每当院子里有木工来做活儿时,总会吸引不少大人孩子围观。木匠的工具有很多,比如短刨子、归尺、折叠尺、墨斗、墨笔、各种圆的、扁的、方的凿子、铁锤、刮刀、磨刀石、蚂蟥钳等,都放在木工箱里。木工箱实际就是一个小挑箱,里面分成几层,有能取出的方框,用来分门别类放置工具。箱体外套着棕绳,外出做木工活时,木匠车子一端是木工箱,另一端则是绑扎的工具,比如长刨子、长锯短锯、斧关、钻之类。
  一根根圆木,经由弹墨线、上归尺、斧砍、锯锯、推刨、凿孔、钻眼等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工序,在木匠的手下,成方、成弧、成圆……最后组合成一件件崭新的家具,令人称奇。那时木匠是让人羡慕又尊敬的手艺人。
  旧时的婚嫁仪式,少不了木匠打制的新家具与陪嫁品。记的姐姐结婚时的陪嫁品,全是裴木匠制作的。那时,有的木匠只做一种或几种活儿,当然开始的时候也是什么都做,在做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专长,摸索到自己的绝活儿,然后专门做这一种东西。时间久了,专工的活儿越来起精,名气也越来越大。如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日用俗字》中,就罗列了木工所能做的极为繁多的木器种类:“方桌琴床枨坚固,抽屉橱柜木焦干。书柜衣盆高架搁,椅桌榻杌细藤穿……”
  我们家盖房子时,更让我见识到木匠的神奇本领。木匠先是将木料配好,然后将所有的木料全都出了新,再开始画线,接下来就是每天不断地刨、锯、凿、砍。多少天后,将加工后的木料配在一起,一座房屋的内结构就搭了起来。我们家的房子还是老式结构,三间房共有20根柱子、30根梁,其中一根中梁最粗,要在指定的日期和时辰,由木匠和砖匠一人一头扛着爬上房子的最高处,将中梁套在中柱上。按照临清当地的风俗,建房子要选好日子,在这些日子开工、立柱、上梁,所有木结构的地方都是榫头连接,不能用一根钉子。
  在临清,建房上梁时,有“踩梁”的习俗。所谓“踩梁”,就是由掌墨师傅从已安装好的梁木上走一个来回。踩梁师傅要穿上主人家早就准备好的新鞋,不能穿旧鞋踩梁。踩梁之后该定梁了,定梁,就是由掌墨师傅举酒敬天神、地神、鲁班祖师。三杯酒敬罢,此梁已经得到认可,被正式定为新屋栋梁了。
  木匠行业,至今仍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只不过木匠所用的传统工具,如锯子、刨子、凿子等,大都被电动工具所替代了。那些古老的行规与行俗,大多也被人们遗忘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