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逐,造就山东水上“丝绸之路”

多少商家曾因小清河而名噪一时,繁忙景象期待重现

齐鲁晚报     2023年06月25日
  6月22日,张炼(右)又来到东元盛印染厂旧址。
  “染坊能做好,这条河出了大力。”这话,张炼常听父亲说起。
  今年59岁的张炼是东元盛印染厂的第四代后人。作为电视剧《大染坊》的原型,这个靠小清河而兴的企业曾经名噪一时。
  小清河要复航了,6月22日,张炼又来到了染坊旧址,被小清河哺育的染坊已不再,而曾经的水上“丝绸之路”,又将驶来新货船。

  文/片 记者 夏侯凤超
李梦瑶 王杰 于泊升 杜春娜

从小作坊到进省城发展
“大染坊”因小清河而兴

  “东元盛见证了小清河的历史。”
  6月22日,顺着张炼口中的历史,“清河入海”徒步小清河系列融媒报道团队来到淄博高青港——当初,染坊就是从这里将布匹运到济南,而如今已经变了一番模样。
  记者看到,金家堰船闸的主体形状清晰可见,不同于过去相对狭窄的河道和简易的闸门,眼前两座高大的闸门矗立在闸室两端,看上去很有气势。过去,这里曾商贾如云,一包包白布匹穿过林立的船桅,来到济南。
  东元盛曾是山东最大的染坊。“一开始,东元盛并不在济南。”张炼说,19世纪末,东元盛刚刚兴起时,还是个在周村的家庭作坊。1904年,济南开埠,胶济铁路通车,看到企业在济南发展的前途,1916年,张启垣几人毅然将染坊迁址济南。“当时我的曾祖父张启垣和七个伙计,背着两架风箱、两口铁锅和几十根晾晒丝绸的杆子,一路走到制锦市,开始了在济南的发展。”
  根据史料,清末小清河航运发达,可以称之为山东境内的水上“丝绸之路”,不同于周村的旱码头,在济南,航运是最便捷和常见的货运方式。制锦市紧邻泉水,与小清河相距不远,染坊的原材料是白布,解决白布的供应,就是利用了小清河。“桓台县农民有家庭织布机,桓台县又有多处码头,每逢农村集市,他们就用棉纱换购白布匹,再通过小清河源源不断地运回济南。”
  这样的场景,百年老字号瑞蚨祥创始人孟洛川第五代玄孙孟钢也听老人讲过。彼时,与制锦市相隔不远的芙蓉街一带,“祥”字号的“瑞蚨祥”在济南开的第一家实体店坐落于此。“我听老人讲,家族企业也是以小清河、运河的航运发展壮大起来的。”孟钢说。
  名震近代商坛,“祥”字号连锁掌门人孟洛川家在章丘旧军村,古时小清河就从村中东西穿过,孟氏家族从这里出发,从附近村庄收一种叫“寨子布”的棉布,沿小清河一带走街串巷叫卖。“沿线的航运非常发达,船多码头也多。通过航运,我们家的棉布一路向南能到江浙地带,最北能到沈阳。”
著名“祥”字号借河发力
小清河给企业带来辉煌

  小清河带来的惊喜是巨大的。
  彼时,水运的费用仅为公路的七分之一、铁路运输的五分之一,东元盛约七成的运输都是通过小清河来完成的。“白布送来染好后,我们再沿小清河向沿岸的多处码头销售。”顺着小清河,东元盛的布匹一路销售到了文登、青岛,又顺着大海抵达了上海、东北。好的时候能一直卖到越南那边。“大量的布匹卖给布商,我父亲的二叔曾形容,‘各处来钱,挡都挡不住。’”张炼说。
  “祥”字号也通过小清河发展起来新的买卖。“顺着河道出去的是一船船布匹,带回来的是丝绸、茶叶、皮草,后来还有糖果、肥皂、脸盆等。”孟钢说,把这些换回来的东西进行售卖,孟氏家族也从过去行商买卖转变为坐商,陆续从全国各地开店。“对北方来说,这些都是稀罕玩意儿,特别是有婚丧嫁娶的门户或达官显贵群体,对此有需求。”
  小清河上来往的船多了,贸易也多了。“祥”字号短短11年的时间里就在全国有10个堂号,建立了“八大祥”坐商基业。事业交接到颇有经商头脑的孟洛川手上时,借助航运,10个堂号下的“祥”字号迎来鼎盛,上世纪30年代从“祥”字号发出的布匹远销到苏联、日本,海内外的“祥”字号总共有148家门店,平均年收入额300万两白银。
  航运带来的经济效益贯穿古今,当时东元盛和“祥”字号发展的道理,如今离着小清河滨州港博兴港区不远处的京博控股、香驰控股等企业也深深懂得。“京博物流一年的吞吐量大概有两千三百万吨。”山东京博物流公司物流方案专家孙成林说,目前公司主要以公路、铁路、管道等物流方式为主,近年随着公转水、公转铁等政策的引导和影响,很多货物也从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我们一直期待小清河能够复航,以此拓宽我们的物流通道。”
沿线码头繁荣红火
很多行当靠河谋生

  “黄金水道”即将复航,济南港负责操作龙门吊的工人们已开始摩拳擦掌。6月18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清河入海第一港——济南港看到,龙门吊横跨码头,一头伸向泊位,一头伸向堆场。与码头一墙之隔的就是港区的堆场,用于存放货物。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主城港区一期工程项目经理蔡江波说,近日负责码头装卸、龙门吊操作、智慧航道运营、物流运输等工作人员会陆续就位,未来还会有更多的行业在此发展。
  航运带来了一批新行业,放在过去也是如此。
  “我的祖爷爷孟洛川给自己取的小名都叫小帆,足以看出他有多看重航运。”据《大公报》1903年报道:前派富绅孟洛川赴上海购买轮船一只,以便由小清河驶赴海口办公,现已购到停放小清河内,尚未展轮试用。“就像陆运有镖师,我们家自己有船,就得养船工。”孟钢说,由码头运到济南门店,还得有装卸工、修船工等,一系列附属行当就发展起来。
  张炼则回忆起码头上的零工来。东元盛距离小清河有七八里路,来回运货离不开人工,这时候,码头上的零工就成了必要的帮手。
  “那时候运货用地排车,就是板车。”张炼说,拉货的人都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光着膀子一身的力气,声音洪亮喜欢拉呱。
  泺口是当时的货物集散中心,停靠的货船里,哪儿盛着盐,哪儿里头是粮食,船工清楚,在码头等活儿的地排车师傅们也有数。“一个人配一辆车,那时候的码头,放眼望去都是等货的,差不多百十人,浩浩荡荡的。”说起那时候码头边人头攒动货物林立的场景,张炼的印象还很深刻。“就像现在的零工市场一样,船一来,就有人拉着车凑上去了。”
  东元盛有自己固定的地排车师傅。一趟船运来能有四五百包货,一包就有一二百斤。一辆大的地排车满满当当地能放上十包。来了货,地排车师傅就赶过来,轻车熟路地搬货、绑货,一趟下来半个来小时,能挣两三毛钱。
  千斤的货物,碰到上桥就犯了难,“拉套的”行当也就兴盛起来。“上桥的时候,会有人帮忙,套个绳一起拉,上一次桥能挣两三分。”张炼回忆起那时桥边的拉套人,“拿着绳子在手里晃悠,看到有拉货的就吆喝着,‘来来跟我走了’。”
  “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样子。”如今,张炼也时常会到小清河边上看看,地排车师傅和拉套人早已不在,曾经的码头也改头换面。
  现在,河边建起了生态公园,港口竖起了龙门吊,未来那些盛着粮食和盐的货船也将以新的面貌满载钢铁而来。但不变的是,小清河还将带来全新的行当。
  张炼禁不住感慨,小清河复航后带来的航运、经济、社会、旅游价值不可估量。
曾成就“济南华尔街”
如今繁盛将再现

  听过小清河鼎盛时期场景的孟钢深以为然。
  “小清河的重要性就像人的血管一样,是命脉。”孟钢感慨,小清河在早期成就了孟氏家族和“祥”字号,让他们走出了章丘旧军村,更借助航运让“祥”字号响彻大江南北。“祖爷爷孟洛川说,‘祥’字号就是中国时尚最初的代表。”
  张炼也听父亲讲过,百年东元盛老员工们对小清河的感情深厚,“小清河当年真是出力了,不愧为东元盛染坊的‘黄金水道’。”
  后来,染坊生意越做越大,更是把厂子直接搬到了小清河边。张炼说,济南北园片区有个边庄,紧邻小清河,1930年东元盛染坊便在此安家,建起近代机器染布流水线,销量大增。“后来,东元盛生产的布借着小清河这条航道,远销我国东北,出口越南等东南亚一带,短短十余年积累资产超二百万元。”
  在济南市天桥区制锦市街道锦缠街附近,一片住宅楼间有两座别样的老建筑,红砖黑瓦的平房结构与周围的居民楼形成鲜明对比。“济南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张东木故居及东元盛染坊旧址”的牌子悬挂在墙上。“这里曾是东元盛染坊最初的作坊,直到现在我的五叔还住这儿。”张炼说。
  在济南人眼中,如今的制锦市或许是片有些褪色的老城区,然而,这里曾被称作“济南的华尔街”。据资料显示,制锦市自古水陆交通便利,是古代济南城的“官道”,还是济南近代民族工业起源地,历史上有名的官办铜元铸币厂、宏济堂阿胶作坊厂等济南早期民族企业都首先在制锦市街道辖区内开办。“我二叔跟我讲,这里曾经有工厂企业上百家。”张炼说。
  便利的水运促进了“济南华尔街”的繁华,制锦市“西关八大行”也由此而来。这里当铺、银行、酒家、铁匠铺等作坊扎堆,“祥”字号在这一带选址开了多家门店,河边白帆点点,船桅林立,成了当时济南几乎最繁忙的地方。
  这样的繁忙景象也出现在了小清河的沿岸。在《济南通史·近代卷》的记载中,沿河市街上排列着经营木材、盐、粮食、陶瓷以及杂货的商号。而商号经营的这些物品穿梭在山东、江苏、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小清河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山东版水上‘丝绸之路’。”张炼说,也正是随着沿线工业企业无节制的发展,小清河水体污染、水源短缺,加之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的逐渐完善,小清河因多种原因逐渐断航了。
  复航之际,社会各界对小清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5月23日,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相关部门召开了小清河宣介会,60多家企业200多位代表参与,其中十余家企业与小清河运营单位山东海洋集团签订了协议。
  过去因河兴起的东元盛染坊已不在,一切已物是人非,张炼却很肯定,小清河会滋养出更多的企业,正如当年的东元盛。
  清河之上,已不见当年驶船人;然而不久,清河又将千帆过,岸边再现等船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