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考试如何张榜录取

齐鲁晚报     2023年06月29日
  今年高考分数已经公布,接下来学子们就将填报志愿等待录取了。每当这个时候,高校录取便成为热门话题,金榜题名成为孩子和家长们最热切的盼望。那么,常被人们与高考类比的古代科举制是如何张榜录取的呢?咱们拿清代科举张榜来说一下。

  □孙晓明
  
录取名额也要分配
  每到高考际,各省录取名额的不同便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实在清代,科举也是要分配名额的。
  清代贡举以考试成绩优劣决定取舍,乡、会试取士分地区而有一定的名额限制。乡试录取名额,根据各省文风的高下、人口的多少、丁赋的轻重不同而定多少。顺治年间(1644——1661),定额较宽,顺天一百六十八名,江南一百六十三名,江西一百一十三名,浙江一百零七名,湖广一百零六名,福建一百零五名,河南九十四名,山东九十名,广东八十六名,四川八十四名,山西七十九名,陕西七十九名(包括宁夏两名、甘肃两名),广西六十名,云南五十四名,贵州四十名,共计一千四百二十八名。
  乾隆九年(1744),略有减少,顺天南北皿(指清代顺天乡试中奉天、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的贡监生)各三十六名,中皿(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的贡监生,谓之中皿)改二十人取一名,江南上江四十五名、下江六十九名,浙江、江西皆九十四名,福建八十五名,广东七十二名,河南七十一名,山东六十九名,陕西六十一名,山西、四川皆六十名,云南五十四名,湖北四十八名,湖南、广西皆四十五名,贵州三十六名,共计一千一百九十余名。此后又略有增加,大概不超过一千五百名。
  以上录取人数为正榜,此外还有副榜。顺治二年(1645年)始规定:“直省乡试卷,有文理优长、限于额数者,取作副榜,与正榜同发。”(《清朝文献通考》 卷四七)副榜初亦有定额,顺天二十名,江南十二名,江西十一名,浙江、福建、湖广各十名,山东、河南各九名,山西、陕西、四川、广东各八名,广西六名,云南五名,贵州四名,共计一百三十八名。康熙十一年(1672)议准:“直省乡试,每正榜中额五名,设副榜中额一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三四八)即每榜共计六七十名。此后成为定制。副榜主要是一种荣誉,若要中举,仍须参加下届乡试。
  乡试录取完毕之后,亦张榜公布,俗称“龙虎榜”,或称“桂榜”。名列正榜者均称为“举人”,其前五名称“五经魁”,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名列副榜者称为“副贡”。
  清代会试录取无定额。顺治三年(1646)录取四百名,次年则录取三百名。顺治九年(1652),仿明代之制,分南、北、中卷,南卷二百三十四名,北卷一百五十三名,中卷十四名,共四百零一名。顺治十二年(1655),将中卷并入南、北卷。此后中卷屡有分合。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以各省取中人数多少不均,边省或致遗漏”,遂改为“分省取中,按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中额”(《清史稿》卷一O八《选举志》三)。大约每三十人录取一名。每省多者取二三十名,少者取十几名以至几名。各科所取人数也不相同,一般为二三百名,雍正八年(1730)庚戌科最多,共录取四百零六名,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最少,仅录取了九十六名。会试放榜之前,须将考试官拟取的前十名呈送皇帝钦定名次,但后来不过是一道例行公事的程序罢了。会试榜张挂于礼部门外,因此时正是杏花开放时节,故又称为“杏榜”。会试合格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亦称“会元”。
  会试亦有副榜。清初,中副榜者不参加殿试,由吏部授以官职。康熙三年(1664)取消。自此不附正榜,另出榜曰挑选誊录,定额四十名,备各馆缮写,下次科场仍可参加会试。 
张榜唱名仪式隆重
  殿试唯以时务策的优劣定高下,不再有南、北、中卷或省份之分。读卷官考定名次之后,须将所拟前十名试卷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第一甲三名,均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第二甲若干名,均赐进士出身,其第一名称为“传胪”。第三甲若干名,均赐同进士出身。皇帝亲定进呈十卷之后,即唱名、放榜。清代榜用黄纸,表里两层,亦称为金榜。其榜有二:一为小金榜,交奏事处进存大内;二为大金榜,钤盖“皇帝之宝”,于唱名日张挂。
  唱名又称传胪,于太和殿举行,典礼非常隆重。清代末科探花商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云:“清代之制,是日晨,銮仪卫设卤簿法驾于殿前,设中和韶乐于殿檐下,设丹陛大乐于太和门内。礼部、鸿胪寺设黄案,一于殿内东楹,一于丹陛上正中。设云盘于丹陛下,设彩亭、御仗、鼓吹于午门外。王公大臣、侍班各官朝服序立陪位如常仪。新进士朝服、冠三枝九叶顶冠,按名次奇偶序立东西丹墀之末。届时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奏《隆平之章》。阶下鸣鞭三……鸣鞭毕,丹陛大乐奏《庆平之章》,读卷、执事各官北向行三跪九叩礼。大学士进殿奉东案黄榜,出授礼部尚书,陈丹陛正中黄案。丹陛大乐作,鸿胪寺官引新进士就位。宣制曰:‘某年月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跪;第二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右稍后跪;第三名某人,引出班就御道左又稍后跪。每名皆连唱三次。嗣唱第二甲某等若干名,第三甲某等若干名,仅唱一次,不引出班。唱时以次接传至丹墀下,所以是日称为‘传胪’。唱名毕,乐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之章》。礼成,皇帝乘舆还宫。礼部尚书奉黄榜承以云盘置彩亭内,行礼作乐,校尉举亭,导以黄伞鼓吹,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于长安街,榜张三日后恭缴内阁。诸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一甲三人随榜亭由午门正中而出。”顺天府备仪仗送状元归第。
  清代二百六十八年间,共开科一百一十二次,取进士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八名,平均每年取士一百人。按平均每年取士人数计算,虽多于明,但也少于宋,只相当于宋代贡举正奏名人数的5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