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曹操曹操就到?曹操自己却说——

搞错了!说到就到的是王修

齐鲁晚报     2023年06月29日
  ◥连环画《三国演义》中的王修与曹操。
  山东省安丘市慈埠店子村东紧贴安(丘)阳(旭)路北侧,有对母子墓。这座墓历经坎坷,险些被毁。有一年,当地扩路取直,本打算要把墓推平。在当地百姓的极力呵护下,才最终保留下来。老百姓为什么极力把它保留?因为这里埋着三国时代的良吏王修和他的母亲。王修何许人也?成语典故“名副其实”说的就是他。他为什么如此受人敬仰?听我慢慢道来。

  □张漱耳

屡屡救助于危难
  王修,字叔治,东汉末年人。志书上说是北海营陵(今昌乐营丘)人,具体的方位在营丘向南偏东二十余里,即慈埠店子,隶属安丘。在打打杀杀的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的舞台上,王修不算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他品格却很耀眼,堪称那个时代的道德模范。
  20岁那年,王修外出游学,慕名到南阳张奉家。不巧,去就赶上张奉全家得了传染性瘟疫,所有亲戚都躲远了,全家在等死。王修碰上了这情况,换了别人,可能会觉得与我何干而一走了之。但王修没表现出一点儿嫌弃,留下尽心尽力伺候照顾,直到他们转危为安。小哥这品格绝对没的说。也是张奉一家命不该绝,碰上了好人。
  山难挪,性难改。王修危难时刻显现的品性伴随岁月步入官场。
  初平年间,相当京城卫戍区司令的孔融因大不敬冒犯了董卓,被挤出京都,放北海(今潍坊大部)任太守。这时,王修已在这一带有名,孔太守把他聘来干了主簿(相当于现在的政府秘书长)。不久,辖地高密县衙办事不力,地面不太平,孔融就放王修坐镇治理。王县令不负所望,在高密屡创政绩,孔太守很满意。时值朝廷推举孝廉,入围者可以破格得到朝廷提拔。孔太守把他从高密叫来,让他填表上报。
  王修说,我不需要。把名额给我老乡邴原吧。他也符合条件,还在郚城(今安丘红沙沟)乡下放猪呢,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不容易。
  孔太守不高兴了,说:邴原是个大贤,我也知道。可论孝廉,怎么能和你比呢。去年我曾请他出来跟我干,他居然不给面子。你说他填不饱肚子、养不活家小怨谁呢。这种人不可怜。你给他位子他还觉得你在损他的贤名。我实在看不惯太清高的人。
  王修还想说什么,孔太守打断他的话说:好啦,北海的孝廉只有你最合适。你要是不填,可就浪费了。
  表是交上去了,可赶上京都大乱,朝廷连盖章都顾不上了。准备颁给王修的这个孝廉之名有头无尾,并没有落实到位。
  时局的动荡还波及了地方。孔太守坐镇的北海郡常常突然被人围困。孔太守是个文人,带兵打仗不行。出现险情,差点尿裤子。坐卧不宁之际,忽闻城外来了援兵,与围城之敌展开夜战,并将其打散。是谁连夜赶来救急?原来是王修。
  孔融攥着他的手摇晃:叔治弟,再来我身边工作吧。有你,我心里才踏实。 
  王修又回到北海郡干了功曹,掌管人事钱粮等事务。不久胶东县(今平度一带)也比较乱。因为有高密的“维稳”政绩,孔融便再派王修前去。在那里,王修开展了数次扫黑除恶行动,稳定了民心。
  王修在胶东县期间,北海孔太守又有几次遇险。每次王修都在第一时间赶到。有一回赶上在家休假,闻讯后心急火燎,满头大汗带队前往,军靴都穿混了。孔太守再次攥着他的手,可着劲摇啊:我呀,又到阎王殿走了一遭儿。要不有你,不知死几回了。
为政从不昧良心
  北海国隶属青州。不久,青州来了最高行政长官袁谭。袁谭属公子哥儿,“官三代”,行事挺牛。他说:像王修这样令人放心的人才,不能呆在基层,得提拔上来。于是,踢开孔太守,直接调王县令进了他的青州刺史部,职务为治中从事。这时候官员的任命已经失控,谁拳头大谁有任免权。袁谭直接下调令就包含这样的意思:孔融,这地界可是我的了,你想继续干,就乖乖听话;和我尿不到一个壶里,卷铺盖走人。
  孔太守果然选择了后者,一气之下回了京城。
  青州刺史部有个叫刘献的别驾,别驾相当于副刺史,正刺史出巡辖境,副刺史乘驿车随行而得名。这刘别驾不知何故与王修不睦,三番几次刁难他,在脚下使绊子,还净是些下三滥手段。比如写匿名信,在王治中呈送袁谭的文件中放老鼠屎、死苍蝇等。但不久,刘献犯了事。袁谭让王修领衔专案组治他的罪。定案会上,袁谭说:我看刘献所犯之罪当死。王修却替刘献求情,不杀他。
  袁谭感慨了一句:我呀,也是犯晕,怎么让你负责办案子呢,谁不知道你是个大好人啊。
  王修辩解道:不是我为好人,是论罪不该死。
  袁谭说:知道,也认这个结果。重要的是再次认识了你王叔治。真的,这很重要。哈哈。
  袁谭老子袁绍到即墨县去视察,发现问题一大堆,直接点了王修的卯叫他去治理。儿子得听老子的,袁谭只好送王修到即墨赴任。但没过俩月,又悄悄地将他调回来,担任自己的副手——刺史别驾。
  袁绍死前后事没整明白,没让长子袁谭接班,反而让小儿子袁尚嗣位。几个儿子于是闹不团结,渐渐产生裂隙,被曹操钻了空子。
  袁谭、袁尚哥俩势力相当,若能团结一心,可以对付曹操,不至于让曹操集团做强做大。此时的曹操甚至不敢与之争锋,只能将目标锁定在了南边的荆州,正驱兵前往。
  这当口儿,袁氏内部的变化引起了曹魏集团关注。
  袁谭因向袁尚请求增兵和所要铠甲未果,受人挑唆,终于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兄弟。谭、尚交手,谭不胜,从黎阳逃往平原。袁尚也是,非要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哥哥穷追不舍,将平原团团围住。结果逼得袁谭派人向曹操求援。无疑,这是脑残决策。
  曹操谋士郭嘉认为,千载难逢的灭袁时机来了。曹操果断听劝,停止了南下,掉头北上。先趁袁尚围攻平原之际,直捣袁尚的老窝邺城。拿下邺城,又杀向喘息未定的袁谭。袁谭在退兵到南皮(今河北皮北)后被曹操杀死。
  兄弟二人相煎的时候,王修多次力劝袁谭,毕竟兄弟是“左右手”,要“亲睦”,“以御四方”,不要听信“离间骨肉”的谗言。但袁谭不听,兄弟俩最终翻了脸,形成了王修最担心的局面。事已至此,王修只能尽量地帮袁谭苦撑。
  兄弟二人干仗,多是袁谭处于下风。在受围平原时,王修又续演了自己历险救上峰的一幕。此时原属袁谭的县郡见袁谭大败,皆已背叛。袁谭见王修带兵前来。喜出望外,说:现在我的军队,就只有王别驾了。
  王修劝慰他:还有东莱太守管统,他这人我了解,必不反。等着吧,肯定也来助一臂之力。过了十多日,管统果然统兵来了,并且为了不耽误功夫,扔下刚被贼杀了老婆等一堆事儿不处理,就赶来了。
  王修和管统的到来使平原又坚持了四十多天。可他们终归不是曹操的对手,最后北撤南皮。但很快又被曹操撵上。
  袁谭退到南皮时,王修正在山东乐安筹粮。乐安即今滨州一带。听到平原城池攻破的恶信,王修将手头工作一放,带上兵马随从赶往南皮。半道上得知袁谭已经归天。
  王修下马嚎哭。随从说:主公既死,咱就不去了吧?
  王修说:你们可以不去,我得去,我要给袁大人收尸。
  在南皮,见了曹操,王修向他请求:请允许让他掩埋袁谭。
  曹操一向为人奸猾,但也曾风闻王修忠义。于是想借这事做点文章。因此他不答应。故意撇了撇嘴:凭什么呀?
  王修说:袁大人与我有知遇之恩。您让我掩埋了他以后,再杀死我,我无怨无恨。
  曹操想,话说到这份儿上,是够忠义。答应了,但附加了两个条件:一是我也不杀你,但你必须到我曹氏集团为我打工,职责是仍回山东督运军粮;二是你回去后,顺便将东莱太守管统的头给我带来。曹操说:杀了袁谭,整个青州片区就这个管统不服我,我看他是不想活了。
  王修是将管统带来了,不过不是人头,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将押解管统身上绑的绳索全部解开,带他去见曹操。王修紧盯着曹操的眼睛一字一字地只说了一句:“这就是东莱太守管统,一个亡国的忠臣,您杀他吗?”
  曹操听了这话,憋了有好几分钟,最后抬了抬手,让王修带管统出去了。
查资财查出清官
  当年袁氏集团实行的政策比较宽松,基本不反腐,所以大小官员敛财不少。曹操夺得袁氏兄弟城池后,对城内官员的资财全部予以查封充公,数额巨大,收获喜人。其中仅邺城袁尚谋臣审配家中查获的珍宝奇货就有上万种,着实让曹操他们开了眼界。查封南皮城的官员时,曹操特别叮嘱:什么时候查到王修,别忘了叫上他。那天,一干人等来到王修家,查验后目瞪口呆:王家除了不满十斛谷子和几百卷图书,家徒四壁。查封官说:这是袁谭的别驾吗?怎么这么穷?都赶上低保家庭了。是啊,按汉时量制,一斛谷子为十六公斤,不满十斛就是说不到一百六十公斤。这就是王家人一年的口粮。
  看到清查表上一片空白,查封官满脸的内疚和懊恼,说主公第一次跟着看,哪想到独独今天没查到东西,太让主公失望了啊。但话没说完,就感觉不大对劲儿。因为他发现曹操是满脸的兴奋和高兴。果然,曹操说了一句:名不虚传,名不虚传。我要大用。
  很快,王修被他宣布为司空掾。司空位属“三公”之一,是曹操当时的官职。掾,部属官,就是说,他把王修安排在了自己身边为官。具体干什么呢?说出来令不少人眼馋,即负责全国冶铁、铸造钱币和农机具。名称叫司金中郎将。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渑池曾出土过大批窖藏铁器,经专家考证,就是曹魏时王修监制铸造。
  任上曹操曾给王修写过一封信,在《三国志·王修传》的释文里。信的抬头就是对王修的溢美之词:“君澡身浴德,流声本州,忠能成绩,为世美谈,名实相副,过人甚远。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成语“名副其实”的典故就由此而来。
  别看曹操口碑很差,但在知人善任方面真要服他。针对王修,他曾有这样意思的话,说有时候吧,只是注重一个人的才能是不行的,品德也要关注。有些职位,能力得先放一边。就比如造钱这个活儿,如果不用“王修”用“何珅”,不把央行的金库搬自己家里才怪呢!国库空了,个人肥了,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不少。
  用顺了有时候也耽搁了培养。造钱冶铁这活曹操让王修负责了七年多,才升迁他为魏郡太守。但不管干什么,王修总是很卖力地给曹操当差。
  在太守任上,抑强扶弱,赏罚分明,政声如前。曹操始终器重他,一起讨论事情时,注意给他话语权。比如一个宴会饭局上,曹操提出恢复死刑。许多人都抹着油嘴,伸着大拇指:主公此举很生猛,很铁腕儿,支持!
  曹操拿眼看王修。王修发出了不同声音:连年征战,刑罚众多,役役沉重,诸侯蜂起,赤地千里,死的人已经够多了。记得主公您好像写过这么一首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所以,死刑这事能不能再放一放。
  有些事很怪。你说曹操这个人,一辈子对谁放心过?可就是对王修坚信不疑。他深知:别人劝他干什么,不干什么,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王修不会。这样说了,还搬出了自己的大作,能怎么着,暂停实行吧。这一劝谏,不知避免了多少人头被“咔嚓”了。
说王修王修就到
  别看曹操权倾天下,可恨他的人太多了,分分秒秒都有人想置他于死地。一位叫严才的门客背叛曹操,与徒属数十人攻击魏都掖门。莫小瞧就这数十人,擒贼擒王,打蛇七寸,不在人数在最关键处。
  曹操猝不及防,狼狈地躲上了铜雀台。生死时刻,他在台上是盼星星盼月亮,盼着快来人施救解围。来的又只有王修!
  王修惊闻此变,曾先召呼车马,可车马夫的回答意味深长:一时装备不好。
  再等来不及了,王修号召大家步行前往。远远地,曹操终于望见有人救驾来了,高兴地说:救我者肯定王叔治也。常言道“说曹操曹操就到”,对于曹操来说却是“说王修王修就到”了。
  说来这是王修第几次救领导了?
  相国钟繇揶揄:从前发生政变,各官可都是在各自府中静观或尽忠。此话又是意味深长!
  但王修坦然地说:端谁的饭碗,得为谁干事,为谁排忧解难。这是我做人的原则。
  也许有人认为王修这是愚忠。对待封建统治阶级的君主,你尽的哪门子忠,行的哪门子义啊!可说这话的人有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你成为某地的最高长官,你能不希望有王修吗?
  王修忠君事主的完美人格,注定一辈子不会被统治者解雇下岗。所以,官场上的他风平浪静。公元二二〇年,曹操病死在洛阳,走下了历史舞台。儿子曹丕称帝,建立了魏政权。当权者考虑了王修的年龄,起用他担任了奉常,又为太常,掌社庙管礼仪和文化教育等。虽然事务不那么重要,却贵为九卿之一,级别待遇仅列三公之下。
  王修最终病死在这个岗位上。死后拉回故里慈埠店子,就埋在娘身边。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