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湖新区开展水旱灾害防御业务培训

坚守底线、红线,打赢防御硬仗

齐鲁晚报     2023年07月04日
畅通城市地下“心脏”和“血管” 备战汛期,太白湖新区打好“主动仗”
  泵站设施“体检”
确保排水通畅

  城市泵站主要负责城区雨水的收集、排放工作,在防止城市内涝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是城市排水的关键一环。太白湖新区地势低洼,四周河堤较高,在短时强降雨、降雨量集中的情况下,易造成城市内涝,所以城市雨水的排放显得尤为重要。
  位于进士路和太白湖路交叉口的3号泵站,两个泵房共矗立着12座巨大的水泵,在开启排水时会发出厚重的电机声。与水泵相邻的是用于过滤水中杂物的格栅机,它们可以将城市雨水中的杂物打捞上来,以保证水泵进出水畅通。泵站日排水量可达229.824万立方米,其中7座水泵每秒流量可达2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汛期来临时城市排水的需求。
  负责3号泵站日常巡查的工作人员刘安阁介绍,3号泵站主要负责排放火炬路以西、运河大道以东、济宁大道以南的城市降水。此外,还负责收集其他几座距离河道、湖泊较远的泵站的排水,这些雨水通过泵站的蓄水池集中后,一并排放到京杭运河之中。在降雨开始之前,泵站便会启动水泵,开始排放蓄水池中的存水,以保证降雨过程中蓄水池对于城市雨水的缓冲、暂存能力,达到稳定排放的效果。“泵站需要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守,遇到强降雨时甚至要两人一起操作水泵,以保证城市排水的畅通。在平时,需要保证泵站安全、稳定地运行,遇到问题就要及时上报解决。”刘安阁说。
  8号泵站位于明德幼儿园对面,主要负责周边社区、写字楼、商场的雨水接收和排放,通过新运河,城市雨水最终汇入市民公园中的人工湖。相比远离人口稠密区的3号泵站,8号泵站实现了远程联网和智能化操作。在8号泵站的控制室,每个泵站的控制终端都连有一块触摸屏,通过屏幕,工作人员可以对蓄水池液位、流量、水泵工作时间一目了然,可以更快捷地控制水泵运行,同时这些数据还会上传到云端,实现泵站信息的远程调阅。
  另外,位于圣贤路隧道中的2号泵站,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运作。2号泵站共有两台水泵,在水泵的控制终端上设置有水位阈值,当蓄水池水位达到3.1米时,终端会控制其中一台水泵启动,当水位达到3.4米时,两台水泵将全功率运转。2号泵站主要负责隧道内的雨水排放,同时兼顾周边道路,雨水通过泵站泵向旁边的人工湖,有效防止了降水发生时隧道内积水的情况。在隧道的出入口,有着显示隧道内积水实时深度的电子显示屏,屏幕上的数字绝大部分时间都显示在0米,这与2号泵站的存在和运行密不可分。
  每年年初,太白湖新区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便会组织专家研判,对新区各个泵站的运转情况做出评估,随后进行各泵站的检修工作。检修时,专业作业人员会利用器械将巨大的水泵从泵井中“提”出来,检查水泵线路、密封件等零件的完整性,同时查看水泵进出水管道的锈蚀、堵塞情况并进行清理。泵站经过维护,可以保证水泵在汛期来临时平稳运行,确保城市雨水排放畅通,有效防止城市内涝发生。
开展管网清淤
畅通城市“静脉”

  如果说矗立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泵站是城市排水系统的“心脏”,那么如蛛网般交织的城市管网系统便是这个系统的“血管”。雨水通过城市管网才能够从各个区域汇集到泵站,城市管网系统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降水外排的效率。
  太白湖新区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极力确保城市管网畅通无阻,积极组织人工开展管网清淤行动,在汛期来临之前,城市管网的清淤已基本完成,确保了城市降水从地表到泵站的流动效率,保障了汛期到来时,城市排水系统的全功率运转。
  此前,在太白湖新区清淤工作进行时,清淤的工人表示管网的每一个雨水汇集口都要做清淤工作。“每天可以清理40到50个下水口。”清淤工人刘先生说,“清理的速度取决于淤泥的多少,地势比较低的地方,由于雨水冲刷的幅度大,淤泥会多一些,相应的清理时间也会变长。”记者探访清淤现场看到,4名工人,每2人负责一个下水口,工人们在放置好警示标志后,将下水口的栅栏打开,用铁锹把淤泥挖出,堆放到三轮车上。刘先生说:“一车可以清理七八个下水口,车子满了以后就把淤泥拉到垃圾填埋场。”
  在汛期到来之前,太白湖新区的泵站维护和管网清淤工作已全部结束,保障了城市排水系统对于强降雨冲击的处理能力,有效防止了汛期内内涝现象的发生。
  见习记者 王浩 通讯员 路洋

  连日来,济宁太白湖新区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肩担重任,牢记防汛使命,做好防汛预案预警工作。在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了全区10个雨水排放泵站的检修、维护、保养,同时完成了对太白湖新区城市排水管网的清淤工作,确保城市雨水排放畅通无阻。
  泵站设施检修。
  本报济宁7月3日(通讯员  张彬 记者 邓超) 6月26日,太白湖新区城乡水务服务部开展水旱灾害防御业务培训会议,邀请市城乡水务局二级研究员、省防汛抗旱专家刘波到会指导授课。
  刘波围绕济宁市水系概况、历史洪涝灾害分析、水旱防御的重点、水旱防御常识及对策建议等内容开展授课,结合具体案例对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进行了详实地讲解,分析了今年济宁市水旱灾害防御形势,强调要树牢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健全统一指挥体系,完善预警与响应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应急准备和处置能力。参训人员一致表示,本次培训内容全面,深入透彻,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非常强。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态势,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的突发性、极端性、反常性越来越明显,突破历史纪录、颠覆传统认知的水旱灾害事件频繁出现。这些都警示我们,当“非常态”成为“常态”,极端天气和罕见水旱灾害在每个地区、每个流域、每个年份都有可能发生。
  汛期将至,全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已进入临战状态。水利系统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贯穿于水旱灾害防御全过程,要充分认清当前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形势,直面水旱灾害的基本特点、防御重点和薄弱环节,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用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主动防范化解风险,坚守底线、红线,坚决打赢今年水旱灾害防御这场硬仗,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