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学者齐聚 共话诗词传承

雅集淄博,一片诗心向渔洋

齐鲁晚报     2023年07月06日
   全国各地诗词专家学者齐聚淄博,瞻仰王渔洋风采。
   王渔洋像
  人类历史上,文明常常临水而生、伴水而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常见河流一脉,诗意两岸。多少风雅往事,都在碧水烟云间。
  黄河所流经的淄博市,便是一座凝聚着历史底蕴和人文色彩的城市。今年以来的持续高光,更令淄博厚重大气的城市秉性,尤为外界称道。近日,全国第三十六届(山东淄博)中华诗词暨王渔洋诗学研讨会,在淄博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词研究者,在淄博这座文风郁郁的城市追思先贤,共话传承,为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再添新章。

  记者 李康宁       

泱泱齐风
雅韵不歇

  淄博,因淄水而得名。“潍淄其道”,《尚书·禹贡》中记录了大禹治理淄河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淄博临淄作为齐国的都城,成为富甲一方、享誉天下的名城。齐国故地,也涵养了务实求变、开放包容的齐文化。稷下学宫,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见证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作为东方大国的齐国,在倡导富国强兵之外,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也同样宏富。《诗经·国风》中,有《齐风》十一篇,这些文章朴实直率、奔放热烈,从中可以看见齐国人的禀赋性格。《左传》中记载,吴国的公子札到访,听到《齐风》演奏之后,带着崇敬的口吻赞叹:“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显然,公子札从中领略了齐国的大国风范,也为后世留下了“泱泱齐风”的名句。
  六王毕,四海一。虽然齐国不再以独立的姿态出现,齐文化却依然不断传承,并逐渐与鲁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深邃博大的“齐鲁文化”。有关淄博的文学名家、雄文佳作,同样层出不穷。
  西晋年间,文学史上一个现象级的名词出现了。临淄人左思用一篇《三都赋》迅速跻身畅销作家和文坛顶流。
  左思文章华美瑰奇,令同时代的文豪陆机钦佩有加。但此人因为相貌平平、出身寒微,常有怀才不遇的情绪,屡屡碰壁之后回归故里。在他的《咏史》(八首)中,更多地展现出自己真性情的一面。其中,固然少不了“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的喟叹,但也不乏“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豪气。他的这种风格,也得到了文学批评家钟嵘的激赏,并且为之量身定做了一个专有名词“左思风力”。
  “左思风力”,向上承接建安诗人的雄健,向下启迪陶渊明的沉郁,以雄浑遒劲、豪迈跌宕见长。不得不说,手握如此之多“专利”的左思,称得上魏晋文学的一时之选了。唐朝时,祖籍淄川的诗词理论名家司空图,以独创的《二十四诗品》探究诗词创作规律,其“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观点,至今仍然深具影响力。
  然而,如果论及对诗词理论的贡献,同时综合考量现实中的政声人望,作为清初文坛领袖的桓台人王渔洋,似乎更配得上“一代宗师”的名号。
  王士禛,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曾任康熙一朝的刑部尚书。此人自幼便久负才名,一生著作三十余种,五百六十余卷,在清初诗坛影响力极大,赵翼评价“其名位声望为一时山斗者,莫如王阮亭”。
  王渔洋生于名门望族。“新城王氏”在明清时期贤才辈出,名扬士林。王渔洋的祖父王象晋,曾任晚明的浙江布政使,是一位文学、农学、医学兼通的大家。史书称其为“济人爱国爱民、急公好义、关心国计民生的长者”。
  王渔洋的学问得自王象晋真传,为人清正廉明、威望素著。纵观新城王氏,自明朝嘉靖时期起,至清末共出进士30人、举人52人、贡生158人,被誉为明清“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王氏家族极其重视家风教育,形成了“忠勤报国、敬事担当、习礼畏法、洁己爱民”的家族文化特色。如今,王渔洋故居和忠勤祠,已成为德政教育基地,在今天依然发挥着教化作用。
少长咸集
共论渔洋

  从政为官之外,在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王渔洋贡献卓越。
  1657年,即清代顺治十四年八月,虚岁二十四的王渔洋借助省乡试的机会,约请了一些诗人学子在济南大明湖集会。他写了《秋柳》诗四章,其中有“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公孙忆往年”等佳句,名动一时。四首诗都在写柳却不见“柳”字,旁征博引、托古喻今,为当时方家所追捧。当时参与集会的文人圈子,后来也被称作“秋柳诗社”。
  王渔洋在诗词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着力推行“神韵说”。他以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严羽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观点作为佐证,提出诗词创作未必要拘泥于具体的文本形式,更应该以情思内涵为追求标准。这种“神韵说”,令当时浮夸庸常的诗坛为之精神一振,也赢得了大批拥趸。
  6月17日,全国第三十六届(山东淄博)中华诗词暨王渔洋诗学研讨会,在淄博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主办。与会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地,围绕王渔洋诗词创作以及理论特色,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次研讨会,收录各类论文二十余篇,共有十余位研究者进行了简短的主题发言。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院研究员张煜认为,王渔洋虽然推重唐诗,但对于《诗经》《文选》及宋元明诗都有广泛的学习,对于唐宋诗性情学问的差别,彼此的联系和发展亦有准确与精妙的把握。这种深刻的洞察,成为清代诗学转变的关键点,对于整个中国诗学而言,也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
  在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诗词学会副会长宋彩霞看来,王渔洋的诗学贡献在于“举神韵旗,续清远风”,他强调“兴会神到,自然入妙”,提出“物情厌故,笔意喜生”,对诗词的美感、创意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究。宋彩霞认为,王渔洋在诗歌美学研究方面的成就,能够帮助大家弥补当代诗词创作中存在的泥滞、拙直、寡味的弱点,具有很强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研究生邹欣静是发言作者中的后起之秀,她从王渔洋辑录的《唐贤三昧集》入手,来探讨禅宗思想对于王渔洋的影响。从《唐贤三昧集》独尊王维,而不收录李白、杜甫的诗作来看,王渔洋展现了他卓尔不群的美学追求。他将禅宗思想融入自己的“神韵说”中,在这本选集中,展现了空明灵动、言不尽意、平淡自然的意趣。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高昌对于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参与的作者跨越了多个年龄段,既有“大雅鸿音”,也有“雏凤清声”。整体来看,这次中华诗词暨王渔洋诗学研讨会,是当代诗学发展的一次极有意义的回顾和前瞻。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水平与含金量都很高。各位专家关于王渔洋诗学和当代诗词发展,在不同方向和深度上进行了开拓,新见叠出、异彩纷呈,给人以“新颖、扎实、当代性”印象。希望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和研究探讨,能够切实为当代诗词研究和创作带来一些整体性的、新的推进和共同提高。让当代诗词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时代使命,积极融入新时代的新文化,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注重传承
关切当下

  如高昌所言,“传承”成为本次研讨会高频出现的热词。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经成为文化界的共同理念和重要使命。对此,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认为,在当下做诗词文化传承推广,关键在于“事在人为,有为才有位”。  山东的诗词推广工作做得很到位,淄博的诗词组织完备、活动丰富、成果不断。走进淄博,让人感到处处都有诗的文化。高昌还阐明,中华诗词学会将继续搭建平台,通过对王渔洋的这样诗坛大家的深度研究,推进各地诗友之间的积极交流,为中华诗词营造了一个根深叶茂的成长沃土,让中华诗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散发出自己特有的光辉。
  山东诗词学会会长赵润田在致辞中指出,本次研讨会众多重量级专家、学者、诗人就王渔洋的诗和诗论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将给山东乃至中华诗坛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雷霞在致辞中表示,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标杆城市的奋斗目标,把诗词振兴放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淄博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谱写诗词新篇章,全方位展现淄博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为今年以来最具话题热度的城市,淄博向大众展现了豁达、热情的地域文化。本次与会的140余名诗词文化学者,来自全国各地,也亲身感受了淄博的魅力。无论是在八大局闲游,还是到烧烤街“打卡”,多有妙手偶拾的佳句。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沈华维有诗句:“兴业心须实,齐民术不空;云烟真好客,百味此间浓”,对淄博烧烤不吝赞美之词。山东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蒿峰则在诗作中指出了烧烤走红的深层次原因:“非是此城烧烤好,细微之处见民心”。
  在热情好客、文脉悠长的淄博,短短几天时间,就让与会人员感受到了一座城市丰沛的底气和自信。淄博当地的文化学者也因为各地诗友的到来而倍感振奋,淄博诗词学会会长王树武写下了“倾心踔厉迎宾友,彪炳师门寄厚情”的诗句,表达了对知己来访的兴奋之情。淄博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边立成作词:“再回头,忆稷下学宫,龙虎腾”。
  以诗词为载体,一座城隔着千年时空,仿佛产生了一种深切的共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