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高校就业率造假,要厘清深层次问题

齐鲁晚报     2023年08月07日
  近日,教育部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各省开展专项核查,严查就业数据弄虚作假。据了解,教育部通过检查就业数据自查清单、核对自查报告、抽查相关就业佐证材料,结合有关问题举报线索和存疑信息逐一开展调查核实和现场约谈,对高校规范开展毕业去向登记监测、严防就业数据弄虚作假等情况开展了针对性核查。
  就业数据是出台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当前青年就业形势不乐观,只有数据更准确反映现实情况,才能为就业政策及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值得注意的是,高校是自行统计就业数据,而国家统计局每月也在城镇和乡村范围内开展就业统计。这样一来,若高校统计的就业率高,国家统计局统计的青年失业率也高,决策层难免对就业形势产生误判。大学毕业生统计就业数据一般由辅导员收集,而部分校方为了就业数据过关,会将未就业的毕业生改为已就业,并通过辅导员告知学生让其在电话抽查中撒谎。而更坏的情况,则要求毕业生强制与校方提供的皮包公司签署三方协议,否则就扣留毕业证。在网友贴出的聊天记录中,有班主任明确表示:是否可以帮你签一个公司,因为学院每周都要找就业率不达标的班主任面谈,一直谈到达标为止。还有的辅导员要求学生在接到就业核查短信时,“一定要回复‘1’,或者在接到电话时,一定要回复在本单位就业”。
  为了打击就业数据造假,教育部曾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执行就业工作“四不准”“三不得”规定,即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不准以户档托管为由劝说毕业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不准将毕业生顶岗实习、见习证明材料作为就业证明材料。不得不切实际向高校和学院提去向落实率具体指标;不得层层加码向辅导员摊派就业任务;不得将单一的去向落实率指标与就业工作人员或者辅导员的绩效考核、评优等挂钩。
  可见,教育部对现实中一些高校就业率造假的手段比较清楚。但如何严查确实是个挑战,就拿“严格审核每位毕业生的就业材料,重点核查灵活就业等相关数据”来说,其中的人力成本巨大,而面对已经被打过招呼的学生,电话短信核查能否了解真实情况更不好说。
  当前的症结在于,评判一个专业开设的必要性在于就业,若就业率不高,则专业设立的必要性降低。多地在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办法或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压减停撤错位过剩低质专业,建立本科专业设置“负面清单”制度,连续3次列入预警名单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将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高校专业的设立,不仅包括师资力量、教研设施的配置,还涉及相关经费的划拨,若被停招,则可能面临相关师资的安置、办学经费的降低等问题。这恐怕是高校就业率造假的根本动力——保专业即是保学校,这会导致恶性循环。毕竟,“保住了专业”又使高等教育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导致教育过剩,加剧青年群体就业难问题。
  在今年高校各专业的录取中,准大学生纷纷反映师范专业、法学专业等分数线普遍上涨,新闻学等专业分数线降低。这也在侧面说明了,在填报专业时,高校就业率在考生及家长那里的可信度降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一定错位。
  教育部此次针对就业数据的严查行动目的是要挤出更多水分,从长期来看,更要看清高校就业数据造假的内在逻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就业率成为欺上瞒下、套取经费的面子工程。   据南都社论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