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锅市街的制秤作坊

齐鲁晚报     2023年08月24日
  □李学朴

  “秤”,在中国古文字中是形声字,禾为形、平为声。“秤”由“称”字变化而来,本意是称量物体的器具。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传说秤的计量单位是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制定的,十三颗星为十三两(229克),就是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十六两(256克)定为一斤,并颁布诏书,统一度量衡,秤由官府负责监制。
  在我十几岁时,临清锅市街有一个制秤作坊,我出于好奇,经常去铺子里“光顾”。作坊里有五六个人,每个人都有一套绝技。制秤手艺人先将木杆粗头钻上两只通透的眼,穿上绳子,配上金属钩子,再挑一个穿上绳子的秤砣,一手拎着绳子,另一手将秤砣挂在木杆上,不断拨动拴秤砣的细绳,当木杆在竖水平线时,就在秤砣绳的位置做上一个记号。然后拿出另一个钻子,开始钻眼,这个钻子也是一根木杆,木杆的下方是金属的,上方是一个小圆盘,圆盘下垂着两根对称的细绳,细绳分别绑在一根横杆的两头。制秤人握住木杆和横杆,转了转木杆,绳子螺旋状地缠绕在木杆上,将金属头对准记号,催动横杆,木杆转起圈来。随着制秤人握横杆的一催一松,再移位一催一松,几个眼出现了,这就是定盘星,也称准星。
  准星定好后,接下来就是计算杆秤的刻度了。所有的刻度都定好后,依旧一催一松地钻眼。钻好眼后拿出一根软软的金属丝来,左手将金属丝往刚钻好的眼里一送,右手拿着一个方方的铁块贴着木杆将金属丝扫断,又在眼上轻拍一下,金属丝再去堵下一个眼。制秤人再拿起一把刷子,从小罐里蘸水刷在木杆上,这样秤就制好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制秤匠陆师傅,他也是这家制秤铺子里的“大拿”。陆师傅制秤,强调一个准,他常对几个徒弟说,秤就像一个人的心,心正秤准,心歪了,秤就不准,因此他从选料开始,每一个步骤都毫不马虎。制秤工艺精细、工序繁多,其中又有关键工序,如木材的选料、星位的刻度、提绳的定位、秤砣的铸造等,一般都由陆师傅亲自把关。
  陆师傅有一个叫郭雨的大徒弟,此人读过几年书,比较机灵,深得陆师傅的器重。在秤的制作中,有些重要工序都交给郭雨。一天,陆师傅当着铺里所有人的面,黑着脸指着工作台上几支成品秤杆,“啪”的一下折断,扔给大伙说,你们都看看,用次木料充当好木料,这是谁干的?郭雨在师傅和师兄弟的目光逼视下,不得不承认了。原来,制作秤杆的木料很有讲究,一般要用硬杂木,选择纹理细、直、无疤的木料,再用蒸或浸泡的方式进行处理。否则,秤杆就会弯曲变形,影响秤的精度。
  如今,虽然秤的模样已改变了,各种精密的电子秤层出不穷,但原理并没有变,交易的准则没有变,秤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