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能源金桥煤矿“雄鹰先锋队”

“翱翔”煤海,书写奋斗之歌

齐鲁晚报     2023年09月12日
  “雄鹰先锋队”金桥煤矿王海涛班。
  记者 晋森 陈丹
通讯员 戈海宾
  在济宁能源金桥煤矿,有一支“雄鹰先锋队”,他们“翱翔”在500米的井下,以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冲锋在煤矿开采、隐患排查等现场,为生产和安全贡献力量。
  这支“雄鹰先锋队”即是金桥煤矿综采一区王海涛班组,该班组共有17人,平均年龄仅34岁。遇到困难时,他们挥动“锋利鹰爪”碾碎挑战;安全方面,又以“锐利鹰眼”排除隐患,“安全、高产、高效”已然成为其代名词。井下煤海,“雄鹰先锋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奏响金桥煤矿人的奋斗之歌。
  “翱翔”井下500米
生产力约占全矿60%

  济宁能源金桥煤矿矿井年产110万吨,王海涛所带领的班组——“雄鹰先锋队”,生产约其中的60%。作为出煤排头兵,他们靠的并不是一股子蛮劲,而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精耕细作的匠心。
  “井下工作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做不好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导致整体出煤效率大大降低。”王海涛说,每一次下井前,班组都会开班前会,提前将井下可能存在的问题,将要开展的工作,在井上部署明确。检修班对支架、机车等环节进行检查,确认其良好的工作状态,为生产组出煤创造良好条件。生产组每周明确生产任务,并细分到每天之中,以便顺利完成目标。
  “未雨绸缪,把每个环节中的潜在问题扼杀在摇篮里,有效节约了时间,从而减小生产压力,保证能够按目标甚至超目标完成任务。”王海涛说,得益于这种工作方式,令队伍的生产更高效。
  井下工作,需要雄鹰般的勇敢和战斗力,一句话,唯有强者才能适应。支护工王德智回忆,今年在进行4316综放工作面初采时,由于其煤质较松,地面高低不平,导致煤溜子根本推不出去,无法正常出煤。“当时班组成员就聚在一起,从转载点、皮带运输这些方面一一论证,寻找解决办法。”王德智说,最终大家决定先平整地面,铺垫好碎石、模板等材料,从而让煤溜子被顺利地推了出去。
  经过这样的操作,王海涛班组将煤炭回采率有效提高,每班回收更多的原煤,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产量提高了,工友们也看到了高效益,验收员每班测量,称赞道放煤管理还得是王海涛班啊,后来总是称他们为“出煤达人”。
  “在完成生产任务方面,王海涛班比其他班组完成得更好。他们的团结精神、拼搏努力,是完成目标的保证。”金桥煤矿综采一区区长安保库说。
肯钻研善琢磨
“雄鹰”个个都有发明

  井下情况复杂多变,时常会面对各种挑战,王海涛班组关关难过关关过,以雄鹰般的敏捷与灵活头脑,飞跃座座困难的山峰,成为金桥煤矿的明星班组。
  “带领这样一支富有年轻活力的队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是前提条件,打铁更要自身硬。”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王海涛先后获得2018年金桥煤矿技术比武采煤机司机第一名、济宁能源2022年采煤机司机“状元”、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在王海涛的影响下,班组成员铆足干劲,小改小革如同泉涌。班中的王凯就是一个爱琢磨的人,4316综放工作面为俯采工作面,地板松软,不容易调整运输机俯采角度,俯采效果不好。他主动提出要讨论研究方法,最后决定采用“支架护帮千斤顶配合卸扣将运输机吊起来、老塘侧垫道板”的方法,特意制作出运输机俯采的角度,短时间内扭转了生产被动的局面。
  班里的许乐家作为端头支护工,研究出了单体硬联接防倒装置,大大节约了材料成本降本增效;采煤机司机潘峰改造了旋转式抽油橱,油桶可在托辊上进行旋转,极大地提升了使用便捷性;验收员单小雷设计出胶管收纳盘,方便胶管抽出与收纳,使用起来省时又省力。
  “还有立柱运输机。”王海涛介绍,1个支架4个立柱千斤顶,每个立柱重约1000斤。每次更换支护位置时,往往要拖动200米。“以前是由8名工人进行拉移200米的距离,要用1.5个小时。后来,有了立柱运输机,2个人仅用几分钟就能完成立柱千斤顶的拖移工作,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鹰之眼”善发现
长于洞察潜在危险

  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的重中之重,需要雄鹰般锐利的双眼发现潜在危险。
  “去年,我们在1306工作面工作的时候,我发现顶板压力过大,有片帮的危险。”煤机司机潘峰介绍,他行车时发现有漏顶、开裂等现象,他不敢耽误,立即向班长王海涛进行了报告。“片帮是由顶板、底板压力过大导致,一旦发生意外,危险系数极大。”王海涛说,当时他看到煤层已有开裂,立即进行了三位一体验收,随后他又带领支护工王德智、王之厅超前移架,将潜在的危险消灭在摇篮之中。
  安全生产已然成为王海涛班组绝对的施工准绳。生产过程中,遇到操作不到位的工友,王海涛会立即加以教育,并亲自动手做示范,让大家明白怎样干才安全、怎样干才是标准、怎样干才出精品。
  12年前,王海涛在3301工作面开煤机时,由于倾角过大,在一次煤机送点的时候,他被前滚筒甩出的煤块砸中左手,缝了13针。吃一堑长一智。如今王海涛总会不厌其烦地告诫班里的煤机司机,启动时一定要观察好,并且要考虑到安全站位。有一次煤机司机启动截割时没有观察前滚筒,手扶着电缆槽,而这正是导致王海涛受伤的错误操作。当时他气愤地一把拉过煤机司机大声说:“来,你看看我手上的这道疤,就这么落下的!手不能放在电缆槽上。”王海涛说,吃一堑长一智是不够的,“有些错误犯一次就够了,有工友犯错,就要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要吃别人的堑,长自己的智。”
  “不管白班还是夜班,班长都会带领大家学习各工种的必知必会和每日一题等安全知识,认真拷问‘六抓36项’等相关安全知识,确保我们都能掌握。”王之厅说,在这样的团队里工作他很满足,安全感很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王海涛的班组真正建成了“无工伤、无违章、无次品”的“三无型”班组。
团结互助互爱
“雄鹰”飞得更高更远

  “雄鹰先锋队”,如同一个家庭一样,团队成员们都融入在“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起干、一定成”的理念里,互助互爱、携手共进。
  “我喜欢我们团队的氛围,大家在一起共事五、六年了,脾气性格都相互摸透,相处起来比较简单。工作的事情,大家一起招呼,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王之厅说,班组里人性化的民主管理令他充分体会到“大家庭”里的互助互爱。“每个月我们班组都会聚一次餐,聊聊最近的工作状态、生活状态,释放压力的同时,也相互交交心,拉进彼此的感情。”王之厅说,当有班组成员个人遇到困难时,大家都会在聚会时商量解决办法,聊一下,帮一把。
  此外,平时工作中王海涛对班组成员也极为关心。7月份的一天,天气十分炎热,工区安排王海涛班升井后搬运4.2米的π型钢,看着天气炎热,王海涛主动到餐厅买了冰镇饮料和雪糕分发给大家,望着辛苦的工友们,他说道,“接下来几天加班的饮料和雪糕我全保了!”班组成员此时已汗流浃背,却都笑呵呵着异口同声说,“来,咱们咧!”随后,仅用1个多小时,就运完了50根π型钢。
  综采一部党支部书记孙军说,王海涛班组是一个有爱的班组。不仅团结,而且执行力也非常强,即使遇到困难也坚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让人十分信赖。
  每一名成员都凝心聚力,手指握在一起就是拳头,就有了移开万座山的力量。“到最脏最苦最累的地方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才会快乐”“班内每一个职工都是好兄弟”,这是王海涛最常说也是最常做的。正如王海涛班的班组文化理念:“拥有安全不等于拥有一切,但没有安全将失去一切            ”。他和他的雄鹰们不仅实现了安全、高产、稳产、高效,还成为全矿区队班组“比学赶超”的对象,以满腔热情奏响了煤海弄潮儿的奋进之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