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希望之花开放在章丘田野上

章丘区庆祝第六个“农民丰收节”活动23日上午举行

齐鲁晚报     2023年09月22日
  9月21日,章丘区召开庆祝第六个“农民丰收节”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9月23日上午9时,章丘区将在龙山平陵古城举办“章丘区庆祝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记者 支倩倩

  农民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更是我们向广大农民朋友交乡村振兴“答卷”的赶考日。近年来,章丘区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建引领贯穿始终、“三变”改革激发活力,坚持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双轮”驱动,坚持健全运行推进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示范样板引领全域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打造特色路。连续两年在全市乡村振兴考核中获第一名,并于今年9月获农业农村部批准,创建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成立76个党建工作区党委
拒绝干部“躺平”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今年以来,章丘区围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会标杆,着力将党组织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的产业优势,打造一个片区,即“党建工作区”。下设党群工作、经济发展、社会事务、城乡建设、应急环保5个办公室,下放60余项街镇职能,先后解决“急难愁盼”问题151件。目前,全区共成立党建工作区党委76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狠抓一支队伍,即农村“头雁”队伍。两批评选50名“领航书记”,每人每年专属补贴2万元,先后调整不担当、不胜任农村党组织书记24人。实施一个工程,即“三个一百”工程。开展“百名干部下乡”,选派100名优秀年轻干部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开展百家企业联村,动员辖区93家企业,采取签约结对、村企共建等方式,先后组织22次供需对接,初步意向合作项目达31个,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完善一套机制,即“考核问效”机制。开展村级“大排名”,创新“回归系数”量分方式,对525个村统一赋分、统一排名;推行干部“日积分”,细化5类31项工作,拒绝干部“躺平”。
2023年总产小麦33.29万吨
开发脱贫帮扶公益岗802个

  在三夏三秋关键农时、防汛抗旱关键节点,章丘区连年开展“大干三十天 全力保丰收”“百名农技人员下乡夺夏粮丰收”等服务活动。2023年全区小麦收获面积78.18万亩,总产小麦33.29万吨,秋粮总种植面积83.35万亩。蔬菜(食用菌)瓜菜类播种面积29.07万亩,产量129.9万吨,改造提升蔬菜大棚30个、新增设施蔬菜200亩,“菜篮子”工程保供园区项目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175家,章丘黄河舒心养殖场通过国家级生猪调控基地专家组审核。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坚持常态化排查和集中排查相结合,完善农户自主申请、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信访信息处置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机制。全区防返贫监测对象共计57户、167人,全部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开发脱贫帮扶公益岗802个,已实现乡村公益岗位上岗培训5650人;落实“雨露计划”,资助学生378人次,资助金额56.7万元;推广齐鲁富民贷,今年新增贷款余额21191万元,服务农户1207户。
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章丘区突出“项目为王”,梳理粮食、畜禽、果蔬、预制菜、都市休闲、农事服务六个方面27个项目,做到粮食生产基础稳固,产业发展动能强劲。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章丘大葱、龙山小米、高官甜瓜等八大名品形成50万亩发展规模,获批章丘大葱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市级以上经营主体321家,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强镇6个、乡土产业名品村39个、市级以上农业品牌29个。建设数字乡村。数字乡村建设已开工数量120个,建成数量110个,获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家。加强品牌带动。抓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常年维持在250家左右。推荐申报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区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6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2家。
  在城乡融合方面,章丘区积极安排部署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工作,升改、新建35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巩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开展薄弱村攻坚、国省道沿线村庄提升等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县、乡、村三道列养率达到100%,“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已完成90公里;乡村医生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达50.1%;统筹新建农村幸福院、各类服务中心48家,募集村社互助金1035万元。谋划“三区”推进。南部山区形成了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的“山水五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片区;中部借势齐鲁科创走廊、明水古城等项目,建设要素融合、产业融合、生态融合的“城乡融合发展片区”;北部发展以大葱、甜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片区”。
  为全面推进乡村治理工作,章丘区立足区域特色实际,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加强组织督查,创新“多网融合、一网协同”数字化基层治理模式,全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做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乐。”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