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山世界艺术论坛专家、学者热议艺术互鉴

以艺通心,不同文化美美与共

齐鲁晚报     2023年09月27日
  9月26日,以“文明互鉴 以艺通心”为主题的尼山世界艺术论坛在济宁曲阜尼山圣境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分别阐发各自观点。其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尼山雅乐》主创唐建平以《尼山雅乐》为例,介绍了不同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互通,达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繁荣景象。

  记者 陈丹 崔常松

东西方音乐结合
百花齐放方能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放眼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有文明,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方式。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以及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
  “艺术是文明的产物,更是文明有力的传播者和推动力,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可以说,艺术交流是文明交流、文明互鉴的最有效载体,是天然的文明使者。”中国海洋大学王蒙文学研究所所长温奉桥说,以艺术为桥,进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天然的优势。
  缅甸青年学者尹润敏对这种说法表示认同。尹润敏说,在缅甸,中国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很受欢迎,近当代作家鲁迅、莫言、余华等作家的作品也有非常多的读者。“中国的小说作品中,包含的中国伦理是当代所需要的。”尹润敏说,缅甸文学作品《如愿》能够受到中国读者喜欢,令她很欣慰。
  唐建平则以《尼山雅乐》为例,讲述了文明的交流互通。《尼山雅乐》是国内首部将中国音乐风格与西方交响音乐结合的作品,分为6个乐章共约70分钟。作品中既有典型的西方乐器,也有编钟、大鼓等中国民族乐器。
  “乐器是一种发声器,不管什么乐器都要发声,这是乐器的一般规律性;同时不同的乐器又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尤其东方雅乐乐器具有它独特的文化属性。比如排箫,它的声音直来直去,听起来很天真。正因如此,我把它用在《风雅和鸣》章节,体现淳朴民风。”唐建平继续说,创作中他借鉴了巴赫《24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第一首前奏曲,“这首曲子体现了西方和声最早最成型的音乐,它有很多和声变化,又充满理性和逻辑,规律性很强”。他话锋一转说,但中国的音乐讲究“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式的天人合一,这两方面的体系是不同的。
  “吃西餐的和吃中餐的坐到一起吃一道饭,作曲家要像庖丁解牛一样,调和出一种天下大同、美美与共的口味。”唐建平说,最终形成的《尼山雅乐》既有西方交响乐的理性、逻辑,又有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更怀有怀抱世界的抱负。
科学与艺术碰撞
助推大同世界的构建

  随着迭代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正逐渐催生AR、MR、元宇宙等新业态、新产业。技术在推动艺术发展的同时,也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杂技与魔术》主编徐秋以杂技为例,讲述了技术对杂技的影响。“杂技是古老的艺术,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表演,汉武帝、曹操也看到过,这在很多出土文物中都有记载。在继承传统之外,现代技术也让杂技拥有了更多可能。”徐秋说,近年来发展的杂技剧,将以往单纯的炫技变成了叙事,“灯光明暗、舞台升降、音乐悲喜,本身就是在讲故事。如今大屏LED的应用,也让舞台更有表现力”。徐秋补充说,但也不应当过于注重技术形式,忽略内容本身。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杨越峦表示认同,他说艺术创新不仅是形式的,更是内容的。
  “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又在山顶牵手。”南京大学文化科技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周凯表达了科学与艺术的相融相合。周凯说,通过AR、MR及元宇宙等新技术的发展,营造了不一样的艺术世界,更能够在现实世界之外,实现虚实对话。金成根来自韩国,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他说,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时空局限,让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全世界,令大同世界的构建更进一步。
  山东省评协主席、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范玉刚总结说,“在当下,很多问题日益成为世界问题,任何单一文明、单一国家都难以有效应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文明互鉴达成价值共识,是克服全球性问题的唯一有效途径。在今天我们以艺术独有的感性形式和审美表达,发挥着以艺通心、连接世界的重要功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