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时救”织密济宁民生保障网

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

齐鲁晚报     2023年10月17日
  强化基本保障
兜牢民生底线

  “救助金打到卡里的时候感觉心里有底了,我一定好好配合治疗,早日出院后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作为“济时救”受益者,鱼台县滨湖街道城西村村民韩进(化名)通过电话向记者表达了对济宁民政帮扶的感激与感动。
  韩进一家四口,本人是肢体三级残疾,妻子智力二级残疾,家中两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智力残疾,全家收入除务农外全靠他一人在村里公益岗工作的收入,在各级政府帮扶下日子还算稳定。不料今年3月,韩进被查出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低钾血症、肾功能不全、脑动脉瘤等疾病,先后住院花费5万余元,让原本飘摇的家庭失去了最后的稳定收入来源。
  “当我们得知韩进生病后,将其情况报给了滨湖街道民政办,街道民政部门调查核实,在给一家4口办理低保的情况下,民政部门又给予其1万元临时救助金,当月便打到韩进的个人银行卡中,对其全家生活进行帮扶。”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朱开峰介绍。
  社会救助是保民生、促公平、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针对像韩进这样需要帮扶的家庭,济宁市人民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在全市建立即时救助机制打造“济时救”工作品牌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等一层又一层的救助政策,给了韩进一家最稳妥的保障,这让韩进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着眼提质增效
创新救助模式

  “相关文件明确了各部门的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32个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济时救’工作专班,加强重点工作推进调度。”济宁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杜金玲介绍。
  为突出精准、快捷、高效,民政部门一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将帮扶家庭分为收入型和支出型两种类型,将收入认定范围从省定的低保标准1.5倍扩大至2倍,放宽部分限定条件。
  另一方面创新主动多元救助模式,推动帮扶对象由“大水漫灌”向“量体裁衣”转变。通过“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两手抓,每年定期与市残联、医保、乡村振兴等13个部门对接,比对群众信息40余万条,通过“大数据”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反馈基层逐户摸排,做到主动发现、应保尽保。
  以鱼台县为例,该县民政部门持续加强与其他社会救助部门和单位的信息共享、交叉比对,今年4岁的辰辰就是该做法的受益者。李阁镇在摸排中发现辰辰家庭因医疗支出造成家庭困难。随即李阁镇民政办联合村委启动调查程序,发现辰辰一年前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核实,发现其家庭状况符合县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李阁镇于2023年2月将其一家4口纳入低保范围,每月低保金1788元,鉴于5月份辰辰还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医疗花费较大,县民政局立刻为辰辰申请市级临时救助15000元,及时缓解医疗负担。
聚焦群众关切
优化社会服务

  针对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济宁市民政局进一步拓展服务,联合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通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上门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多元化照护服务。同时监测上报照料护理人开展照护情况,此举直接惠及3.2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为了有效衔接慈善帮扶力量参与到政府救助工作中来,民政部门还在全市开展了“慈善救急难双百行动”,其中市级设立“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县级慈善组织设立11个慈善救急难项目,年投入340余万元,对医疗康复费用较重的困难群众实施分级救助;在333个村(社区)设立“济时救”慈善救助基金742万元。
  “聚焦最困难的群体,瞄准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努力让更多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济宁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丽表示,建立的“济时救”转办单制度,进一步确保了救助事项件件有落实、有反馈。对急难情况,24小时内先行救助;对情况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今年以来济宁民政部门累计实施急难救助2.2万人次,位列全省第2,发放救助金2249万元。
  自实施“济时救”机制以来,济宁市社会救助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被省政府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予以通报表扬,济宁市被确定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参与单位(全省地级市共5个入选),3个县获评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
  记者 郭纪轩 
通讯员 王薇 陈雪

  济宁市民政局通过强化兜底保障、健全救助机制、实现改革创新等丰富手段,着力破解救助方式单一、资源分散、时效性不强等短板弱项,更好地发挥社会救助兜底线、救急难制度优势。自2021年起,创新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建立“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的闭环救助模式,致力于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全力推进全市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济时救”服务窗口正在受理业务。

全域标准化引领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本报通讯员 宋宇 程心怡

  今年10月14日是第54届世界标准日,世界标准日的主题是“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济宁市实施标准化战略,坚持创新引领,以标准化为手段统筹推进济宁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服务民生事业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美好生活,标准化成效显著。
标准助力乡村振兴
  邹城市以“国家食用菌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建设为契机,通过打造“1+1+N”平台建设模式,即1个标准化信息服务网、1个食用菌标准创新平台和N个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工厂,多方位推广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构建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体系,面向全国10余省区市,通过承建标准化基地、提供专家指导、统一供应菌包等方式,输出邹城食用菌产业标准化发展模式。在标准助力下,邹城食用菌年种植面积达到26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38万吨,产业链产值超过35亿元,“邹城蘑菇”被评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好品山东”区域公用品牌。
  金乡县通过创建国家大蒜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构建了集绿色优质大蒜种植业、大蒜特色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等产业为一体的大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对标国际标准,分析其他国家进口管制要求,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2项,行业标准3项,团体标准7项,完善了仓储服务、大蒜冷藏、产品质量等缺失标准或指标导致的大蒜技术贸易壁垒,促进了大蒜出口量的增长。2022年大蒜及蒜片出口量225.47万吨,同比增长5.45%。
标准助力产业优化升级
  以技术标准协作创新、技术标准验证和标准化创新人才交流培养为主攻方向,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承建了山东省工程机械技术标准创新中心、山东省绿色墙材智能化装备技术标准创新中心,搭建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把分散在上下游龙头企业、检测机构、社会团体和教育、科研机构等省内外标准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较为完整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创新联合体。聚焦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山东航天正和电子有限公司承担了基础电子元器件基于镍铬合金2.5um箔材标准化战略性重点项目,通过加快研制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推动重点产业技术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
标准提升民生福祉
  起跑线家庭服务集团自2004年开始研究探讨和运营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和早期发展项目,迄今已累计服务婴幼儿达5.4万余人次,带动15万余人次就业。集团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和地方标准项目,通过持续优化标准体系,为创建高端服务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考察人员170余批1300余人,起跑线托育标准化服务模式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标准委等部委领导的高度评价。
  山东医安康医疗服务有限公司是医疗辅助服务行业唯一国家级标准化试点承担单位,服务项目涵盖医疗辅助服务、医疗陪护服务、居家养老、医养服务等服务版块。通过协助医院将护理服务从院内延伸到院外,实现患者从医院到护理站到居家一体化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标准化工作不但成就了一个产业,而且支撑了它的厚度和温度。公司成立了标准化研发中心,主持研制《医疗辅助服务指南》山东省地方标准,标准厘清了医疗辅助服务的边界、内容和行业定位,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标准化提升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济宁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深入推进“标准化+机关事务”,从2020年起相继主导制定了《公务用车平台建设与管理规范》等12项济宁市地方标准,标准的出台有利于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推进资产的合理配置和集约使用。
  济宁市人社局主导制定了《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操作规范》济宁市地方标准,明确了申报人员范围和评审委员会的组建主体、组建条件、组建程序,规范了职称评审各环节的工作流程、责任分工、材料清单。标准的发布实施,填补了省内该领域无标可依的空白,为全方位培养、用好专业技术人才,推动济宁市专技人才队伍扩规模、提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