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探讨年轻人心中的困惑

谈话类节目能否成为“能量补给站”

齐鲁晚报     2023年10月19日
  记者 宋说

  30岁还没结婚会着急吗?在职场上该不该情绪自由?当代年轻人心中的这些困惑,在综艺节目《荒野会谈2》中被拿出来进行探讨,观众也被嘉宾的回答“治好了内心焦虑”。从《圆桌派》到《荒野会谈2》,这些“懂观众”的谈话类节目,被看作“能量补给站”。
剖析困惑
  《荒野会谈2》的节目内容,是把知乎平台上年轻人高赞、热议的内容进行视觉呈现。节目聚焦年轻人在社交状态、年龄思考、亲密关系、心智问题、工作价值等方面的困惑,每集节目围绕一个主题,并衍生出一系列不同的侧面,通过9期深度谈话,多元、真实地还原当下年轻人的精神面貌。
  首期节目探讨的话题是“社恐需要救吗”,请来了李雪琴、席瑞、熊浩、杨九郎、詹秋怡等嘉宾,探讨当下年轻人如何缓解社交焦虑。节目关于“社交中的自我价值”的话题,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李雪琴抛出的问题一下就击中了很多网友的内心,她说“如果我不够优秀的话,是不是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价值”,这也是很多讨好型人格、自卑型网友埋藏在心底的问题。还有“优秀”和“价值”究竟该怎么定义,这些问题也引发不少有意思的讨论。
  近期很受关注的新型关系“搭子”文化,也在节目中被深入探讨。李雪琴在谈到新兴的“搭子”社交时认为,不是大家追求碎片化社交,而是生活只给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用于社交。第6集节目还对“裸辞”进行了探讨。被很多自媒体美化过的“裸辞”,令现代年轻人蠢蠢欲动,但节目对问题抓得很精准,嘉宾问,“想辞职的时候,究竟是你不喜欢工作还是不喜欢这份工作?”并对“辞职”的困惑进行了剖析,“辞职后,没钱这件事,可能比工作不开心的痛苦指数更高。”对于“裸辞”,节目嘉宾也有温柔的劝解,“我们支持那种理性而勇敢的辞职,不支持‘辞职浪漫主义’。”
围炉谈话
  在很多网友看来,《荒野会谈2》的每一个话题几乎都精准地踩在了年轻网友的心上,年轻人如何缓解社交焦虑,如何打破固化的社会时钟,如何构建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怎样的工作才是理想工作,年轻人的生死观是怎样的……节目似乎很懂年轻人的迷茫。社交平台上的热门话题讨论从线上搬到了线下,嘉宾们像互联网“嘴替”一般,对每个话题精准且一针见血地展开讨论。
  《荒野会谈2》用朋友闲聊的方式,把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拆解得深刻且易懂,站在平视的角度,给年轻人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思路和方向。节目被夸赞是“Z世代版圆桌派”,因为它对年轻人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抓得准,同时还能给出有效的解决建议。比如嘉宾们分享的一些实用的社交小技巧,面对不想聊下去的人,要用终结式聊天的方法;跟想聊天的人则要去夸对方的细节,而不是夸全部,这样才能有更多话题可聊。
  类似《荒野会谈2》这种“围炉谈话”形式的综艺节目很多,大多用兼具娱乐性和专业性的方式,给观众提供“保持真实,心态开放”的开阔性答案,大家在笑着聊着间就找到了共鸣和启发。在《锵锵行天下》中,嘉宾们穿越甘肃、内蒙古、青海,在广袤大地中一边旅行,一边探讨人们内心深处各种隐秘的话题。在《我的青铜时代》中,嘉宾们边吃饭边挖掘谈话对象不为人知的一面,节目呈现的不只是故事,更多的是心境。
  谈话类节目能够走红,还在于它契合了观众疏解压力和负面情绪、找寻“精神导师”的心理诉求。比如当下年轻人嘴上说着“前途光明我看不见,道路曲折我走不完”,“发疯文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但其实这只是当下年轻人伪装自己的一种方式,为心里的迷茫、焦虑、不确定感寻找一份暂时的寄托。而谈话类节目善于剖析年轻人的这些“隐藏的情绪”,嘉宾或以调侃的方式谈论身为普通人的困惑,或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或辩论交锋,表达鲜明观点,各种交流碰撞的火花,往往能切中观众的所思所念。这样“懂观众”的节目,消解着观众内心深处的不快乐,带来治愈温暖的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