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胆,你的“胆儿”可真肥

不仅是盘中美味,还能把海底世界搅得天翻地覆

齐鲁晚报     2023年10月25日
  海胆是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但一旦泛滥,也会扫荡海底,成为海洋生物的噩梦。
  海獭很会享受,会躺在海面上吃海胆。
  记者 于梅君 
  在日料店,海胆刺身是常见的美味,用剪刀撬开辐射状芒刺的软壳,用羹匙挖出壳内状似橘子瓣的黄色海胆卵,去掉内脏,搭配芥末和酱油的调味汁,顿觉鲜美无比。不过,你大概想不到,一向作为人类盘中餐的海胆,并非胆小鬼,它们也会变成水下“割草机”,一旦横行,甚至可以改变整个沿海生态系统。

海胆虽没心没脑,却是海洋里的“老寿星”
  海胆又名“海刺猬”“刺锅子”,是一种无脊椎动物,也是地球上最长寿的海洋生物之一,有的品种能活200多年,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寿星”。海胆与海星、海参是近亲,据考证,它们在地球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史。在遥远的古生代和中生代,它们有很多种类,现在发现的海胆化石就多达5000余种。
  海胆一般生活在海藻丰富的浅海,多是群居底栖,有背光和昼伏夜出的习性。海胆喜欢盐度高的海域,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沿岸,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的北部,浙江、福建沿海也有分布。
  海胆并不是傻乎乎地一直呆在海底,在海底爬行时,靠管足和棘刺共同运动,推动整个身体在海底“滚”着走,不过,海胆一整天也就能移动一米左右。海胆的食粮十分广泛,肉食性的会以海底的蠕虫、软体动物为食;草食性海胆的主要食物是藻类。
  海胆没有血液,也没有心脏,它们体内的物质传输,是靠海水来实现的。它们的棘刺之间有许多管足,可以吸入或喷出海水,体内则有大大小小的水管组成循环系统,利用吸入的海水来传输氧气、养分和代谢废料。
  海胆朝上的背面中央是它的肛门,而嘴巴却长在朝下的腹面——海胆平时都在海底爬行,以海底的海藻或小型动物为食,嘴巴朝下吃东西才方便。
  海胆的神经系统也很原始,没有类似“大脑”的神经中枢,也没有眼睛、耳朵,但它们有敏锐的感知力。海胆的主要感知机能,来自嘴巴周围的神经环以及管足。此外,它们身体表面还有许多感光细胞,全身就如同一只巨大的“复眼”,能分辨自己爱吃的海藻等食物,也能通过周围温度、水压、光线的细微变化来察觉危险。
让吃货们垂涎欲滴的海胆黄,其实是海胆的生殖腺
  海胆种类繁多,目前全球有900多种,因口感出色而被经常食用的有六七种,最常见的是马粪海胆、黄海胆和紫海胆。民间有“冬黄夏紫”的说法,即冬季适合吃黄海胆,夏季吃紫海胆更佳。
  海胆身上唯一能吃的部分就是海胆黄,海胆黄其实是生殖腺,无论是雄海胆还是雌海胆,在繁殖季,都有着金黄诱人的海胆黄。海胆的生殖腺分为五叶,所以基本上每只海胆都有五条完整的海胆黄。海胆黄口感细滑,鲜美的味道来自丰富的氨基酸,尤其是甘氨酸和谷氨酸含量极高。
  吃日本料理时,我们经常发现新鲜的海胆是装在木质盒子里的,这是因为海胆黄很容易被自身的生物酶分解,低温能降低生物酶的活性,所以海胆必须保存在0℃-5℃的环境下,木质盒子既可吸收多余水分,又起到了隔热作用。
  不同产地、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海胆口感差异很大。因为海胆爱吃海带、海藻一类生物,而北海道又是日本主要的海带产区,所以北海道的海胆很鲜美。
  国内来讲,大连产的虾夷马粪海胆和光棘球海胆品质也非常不错。5—9月份,是大连海胆最肥美的时节。业内人士介绍,今年产量及行情都比较好,海胆的养殖效益,甚至超过了养海参。在一些餐饮店,优质的大连海胆每个能卖到80元左右,有些地方的高端餐厅甚至能卖到300元。
  海胆的“天敌”除了人类,还有其他捕食者。比如河豚的亲戚——各种鳞鲀,头部覆盖着骨质硬鳞和厚皮,不怕扎刺,并且有熟练的吃海胆技巧:叼起海胆的一根刺,把它们抛起、掀翻,再用满口大牙啃食海胆的薄弱腹面。
  北太平洋的海獭,也将海胆和扇贝、鲍鱼、螃蟹等一起列入食单,它们把捞起的海胆放在肚皮的石头上,敲碎后再吃。还有一些种类的狼鳗、龙虾等,也垂涎于海胆的美味,经常对其围追堵截、大快朵颐。
不甘于总是被吃,海胆也想“逆天改命”
  那些几乎生来就被吃的海胆,胆子其实挺肥的,它们不甘于被吃的命运,也想逆天翻身成为“捕食者”。
  自2014年以来,美国西太平洋海岸线区域内的紫色海胆,“胆子”变得越来越大;它们爆炸式增长,数量激增了上万倍,密密麻麻地覆盖在海床上,看着像一条无边无际的紫色厚毛毯。2014年以来,这些紫海胆杀死了95%的海藻,海洋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同样,在澳大利亚的东海岸,海胆也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危害。据报道,那里的海胆数量超过2000万,吃掉了90%的海藻森林,它们啃食海底岩石,留下一大片光秃秃的“沙漠”,让大片海洋生物失去栖息地,当地游客数量锐减,也给渔民带来了极大损失。
  海胆的破坏力有多强?海胆有5片海胆黄,也就是5个生殖腺,繁殖能力十分强大,到了繁殖期,雌性海胆会将卵子排放到大海中,数量超过3亿个,而雄性海胆会将精子排到大海,数量可达千亿。
  双方一旦结合,就会迅速发育成一个1毫米大的幼体,然后慢慢长大,等两三年后身体完全成熟,再继续繁殖。此外,海胆数量一旦暴增,就会集体迁移,去远处寻找食物,并在浅水区横行无忌,将很多地方都变成只有海胆存在的“海洋荒地”。
  海胆虽然个头不大,但食量极大,每天可以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30%的食物,而一群海胆就像一个无底洞,任何生物都逃不过它们的魔掌,不少海藻森林都被它们吃光了。
  海胆的攻击力不仅停留在海藻上,还会攻击海底的岩石、珊瑚礁等硬质生物。海胆在觅食时,会使用中心口器上的五颗坚硬牙齿,轻易将珊瑚礁、岩石等咬碎。
  海胆为什么会泛滥成灾?渔民在捕捞海胆的同时,也不断捕捉海胆的天敌,如狼鳗、刺豚等深海生物。于是,海胆的天敌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海胆数量快速增长,成为当地海洋生态中的霸主。
  此外,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不断上升,也导致海胆数量显著增多。
  紫海胆的主要捕食者是北加州的向日葵海星及海獭。海星有20多个爪臂,它们捕食起紫海胆,一口一个,嘎嘣脆。然而,2013年,一场“海星消耗疾病”在美国西海岸蔓延,得这种病的海星开始融化、破碎,最后变成渣。
  此外,科学家发现,在2014年至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平均损失了24%的珊瑚藻,有的地区损失率高达64%。海胆对这里珊瑚藻的威胁,其实是由于海獭数量减少,甚至是区域性灭绝。紫海胆没了天敌,便明目张胆地肆虐。
  难道只能听凭海胆在海底横行?澳大利亚科学家派出澳洲另一种著名海鲜——岩龙虾,来吃海胆。岩龙虾体形巨大,能够轻易地破壳吃掉海胆。可惜,岩龙虾并不适合当地环境,数量一直无法大规模提升,所以很难将海胆问题根治。
  实际上,天管用、地管用,不如人们的餐桌管用。澳洲及美国一些地方也采用了靠人吃的办法,鼓励当地渔民将打捞到的海胆,低价出售给海鲜餐馆。2021年,“加州海洋保护协会”发文称,“海胆清除计划”持续进行,2.6万磅紫海胆已被清除。
  许多网友评论:“如果你不能战胜它们,就吃了它们!”“胆儿大”的海胆,也算是自食恶果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