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交通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全域铺陈“生态底色”

区位优势成发展竞争力,常州“中轴崛起”

齐鲁晚报     2023年10月27日
  建设中的常泰长江大桥。
  “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凸显,大交通融入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城市能级换新;正在全域铺陈的“生态底色”,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通道,常州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融合发展新路。常州正以中轴崛起之势,将区位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竞争力,以生态赋能,重塑城市发展格局,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常州答卷。

  交通先行
建设长三角中轴枢纽

  作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重要项目,江苏高速公路网和城际铁路网的共点关键工程,常泰长江大桥建成后将刷新“六个世界之最”。2025年大桥建成后,对常州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完善区域路网布局,促进扬子江城市群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常州拥有奔牛国际机场、长江常州港、发达的内河水运航道网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和铁路网,具备形态完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常州紧抓国家重大战略在长三角地区叠加的机遇,大力建设“长三角交通中轴”,当好“开路先锋”。
  按照常州“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常州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力争实现3小时通达全国重要城市、2小时畅行江苏全省、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城市,力争建成以常州中心城区为中心、覆盖市域及周边市县的半小时交通圈。
聚能成势
区位优势成发展竞争力

  以交通促交融,依托“水陆空铁”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常州全面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物流通道,日渐崛起的交通中轴枢纽,为常州注入了强劲动能。
  常州大手笔推动“两湖”创新区建设,沪宁沿江高铁的开通,宣告了常州各区县全面进入“高铁时代”,这条横贯常州“两湖”创新区的铁路干线,将1485平方公里的“两湖”发展主战场空间格局打开。
  金坛也链入“沪宁1小时高铁圈”,城市能级将实现“历史性一跃”。这一跃,叠加南京都市圈扩容机遇,将有效提升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
  依托“大交通”,物流巨头抢滩布局常州,推动常州多产业的深度融合。
  如今,枢纽引领、网络畅通、产业协同、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推动长三角现代物流中心建设蓬勃成势,常州“大交通”成功激活“经济圈”,把“中轴枢纽”的潜力优势转化为发展的竞争优势。
生态赋能
重塑城市发展格局

  从2013年到2022年,常州经济总量从4527亿元提高到9550亿元,工业规模翻了一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41%提高到53.76%。常州高水平建设生态中轴,挥别“灰蒙蒙的GDP”,以生态之“能”托举绿色发展之“势”,更是可圈可点。
  做好生态修复的同时,常州又勇于生态创新,重塑城市发展格局。“两湖”创新区,锚定“生态创新区、最美湖湾城”目标,引领城市向湖生长、拥湖发展,用最美的生态环境集聚最高端的创新资源。目前,龙城实验室、中以常州创新园等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数字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绿色成为“两湖”创新区的鲜明底色。
  长江常州段岸线总长25.8公里,曾经30多家化工企业密集坐落在此。为破解“化工围江”顽疾,常州全面部署推进长江大保护专项行动,系统推进“停、转、拆、绿、提”五大行动,统筹推进沿江生态修复和产业转型升级。这场始于治理、终于转型,生态与经济齐头并进的优秀案例,成功入选全国绿色生态宜居城市案例。
          本报记者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