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和石棚遗址

齐鲁晚报     2023年11月02日
  在山东很多地方的老街巷中,经常能看到民居墙上镶刻着“泰山石敢当”或者“石敢当”字样的石块,以“石敢当”命名的石头被人们视作“镇宅之宝”。历史上对石敢当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40年成书的西汉《急就章》,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
  记者 张向阳       

传说中的石敢当
汉代就有

  民间关于石敢当的故事有很多。传说中,石敢当是“泰山神”部下的猛将,他因勇猛闻名于世,可以驱邪降魔。于是人们便在宅门外或街口立小石碑,并镶刻上“泰山石敢当”或者“石敢当”。
  泰山在古人心目中,是主管人间生死的山,还被认为是“五岳独尊”“群岳之长”。远古时就有黄帝封禅泰山的传说,历代皇帝也会到泰山封禅。汉武帝就曾八次登临泰山封禅,他相信东岳泰山之石具有独特的灵性。汉武帝还带回了四块泰山石头,放在未央宫的四角用以辟邪。
  历史上对石敢当最早的记载,是公元前40年成书的西汉《急就章》,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与常识课本,其中有“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等内容。唐代经学大师颜师古认为,“石姓,敢当,言所当无敌也。”所以用来辟邪。
  宋代时,福建莆田曾经出土唐代大历五年的石敢当,上书“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等字样。在中国台湾省“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中,藏有一幅“泰山石敢当”石碑拓片,碑拓上有皇统六年“大金燕京易州涞水县如意院”的题记。
  石敢当还有“石将军”“石大夫”等变体称谓。“石将军”的称谓据说来自五代时的石敢,石敢是五代时的勇士。清代《泰山志》卷十九,引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所著《说郛》“石敢当”条:“凡阳宅冲处,率树小碣曰‘泰山石敢当’”。石敢与石敢当由于名字相似,在民间传说中合二为一,于是石敢当成为辟邪祈吉的“石将军”。
  在济南等地,民间还有“石大夫”的传说,关于石大夫的传说是明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传说中它能驱邪、主功名、送子嗣、赐福寿、医百病、保平安。鲁中地区还有建庙、立祠等传统习俗,桓台人、清初著名文学家、诗词理论家王士祯在《古夫于亭杂录》中写道:“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太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
  石大夫在章丘一带还有一个传说,最早见于明代万历二十四年的《章丘县志》中。这个传说是,章丘东陵山下有一块高丈余的大石头,神灵奇异,经常变成人去章丘城乡行医救人。明代嘉靖初年,它变成一个男子,自称石大夫,来到陕西渭南刘凤池(嘉靖十九年任章丘县令)家中。当时刘凤池只是一个没有中第的生员,它见到刘凤池就叩拜:“你是我们县的父母官啊,等来日科举高中,一定会担任章丘县令”。后来刘凤池科举高中,果然被派任章丘县令。刘凤池上任后寻访石大夫不得,石头托梦说:“东陵山下的大石头就是我啊”。刘凤池于是在这里建庙祭祀,石大夫为患者托梦医之,没有治不好的。这个传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也充满了浪漫神奇的想象。 
搭建60吨的石棚
令人惊叹

  灵石文化还被称作“巨石文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美洲、大洋洲。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巨大石构建筑,不论是英国的巨石阵、欧亚草原上的石人、鹿石,还是复活节岛石像、遍布东亚各国的石棚,都属于巨石文化的范畴。
  作为早期巨石文化的产物,石棚这种石构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虽然各地的石棚形态各异、称呼不同,但是石棚最基本的造型,就是用一块大石头平放作顶,下面用三四根短而细的石柱支撑。在欧洲一些地方,根据其石构外形特征,多称其为“石桌”或“石台”。在我国,石棚的叫法因时因地各有不同,古称“石室”,有些地方称作“姑嫂石”“石庙子”等,因为它的形状酷似古代帝王的“冠冕”,所以汉代人又称它为“冠石”。
  石棚建筑在我国多分布于东北地区与浙江地区,在山东、四川、湖南等省份也有少量遗存。东北地区的石棚主要集中在辽南一带,可以看作中国石棚建筑的代表。学界公认石棚修建时间大致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期,并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境内的“支石墓”属于同一体系。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发现了石棚,在史籍中已有记录。《汉书·眭弘传》说:“孝昭元凤三年正月,泰山莱芜山南匈匈有数千人声,民视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围,入地深八尺,三石为足。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三国志·公孙度传》记载:“时襄平延里社生大石,长丈余,下有三小石为之足。或谓度曰:‘此汉宣帝冠石之祥。’”汉代人认为这种石棚乃一种祥瑞之兆。
  考古人员统计,目前在辽南发现的大小石棚有上百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类型最全的石棚遗址。其中海城市析木城石棚、盖州市石棚山石棚、普兰店俭汤石棚沟大石棚等都非常有名,而在浙江,仅温州就发现了50多处石棚。目前发现的东北亚最大、最完整的石棚要数盖州石棚山石棚,距今已有三千多年,整座石棚加工精细,顶石长约8.6米、宽约5.7米、高达2.3米,最厚的地方足有半米,重达60吨。
  构筑如此大型的石建筑,从开采、加工到运输、架设,都需要众多人力和设备方能完成,可见古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几千年前,人类是如何修建如此庞然大物的?让人叹为观止。
2万年前石棚
超越人类极限

  目前所知发现最早的石棚,位于湖南永州零陵区黄田铺镇,它由四块硕大的天然巨型石灰岩石堆垒架构而成(顶石一块,墙石三块),顶石九棱九面,面面光滑,留有人类加工或因祭祀活动留下的痕迹。顶石高2.9米、厚3.4米,墙石高1.1—1.2米,重量约10吨。
  据考证,这个石棚为距今2万年前的石器时代遗物,这项工程远远超越了当时人类建造能力的极限,体现出石器时代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对于这些石棚的作用,有学者根据考古发掘资料,认为这是原始社会人们崇拜之物、祭祀之地,也有学者认为这是早期人们的墓葬,并称之为“支石墓”或直接称为“石盖墓”。研究人员认为,很多石棚同时具备祭祀和墓葬功能,对氏族而言,石棚是安葬祖先的墓。可见,石棚的搭建是远古先民原始信仰崇拜的体现,从中可以感受到远古先民朴素而传统的天人观,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反映。
  山东境内,曾在威海、淄川发现过石棚,现今胶东半岛仍保留了不少以“石棚”命名的村,应该与此有关联。
  上世纪50年代,山东省初次文物普查时,曾在淄川的王母山北峰发现了一处巨石文化遗存。据调查,这处巨石文化遗存是用几块巨大的天然石,经人工简单修饰后竖立而成的建筑物,形似石冢,当地称“无梁殿”或石棚。位于淄川区洪山镇的杜坡山巨石文化遗址,是由四块砂页岩巨石组成,形似欲跳的蟾蜍,当地人因此称为“蛤蟆石”,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堆积起来的,2006年被命名为淄博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另据泰安文史学者研究,泰山后石坞磨山附近有“五女圈石”。《泰山述记》记载:“在笔架山北《岱史》谓仙人牧地,巨石环列,秀丽异他处”。专家推测,这种石圈可能是五千多年以前母系社会的大型祭坛。此外,泰山北有“羊栏坡石”,应是远古石崇拜的文化遗存。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