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逐梦深蓝

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向海洋进发、向未来启航的改革创新之路

齐鲁晚报     2023年11月17日
  记者 李楠楠 通讯员 聂英杰

  向海图强,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更是长岛这片美丽海岛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孜孜以求的蓝色梦想。2018年6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态功能区,长岛从此迈上了大踏步向海洋进发、向未来启航的改革创新之路。
  不忘来路,才能开辟新路。长岛开启崭新征程的这五年,是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实现环境蝶变的五年,是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现经济裂变的五年,是着力提升生态惠民质量实现民生质变的五年,是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改革蝶变的五年。


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
  长岛作为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坚持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意义重大,具有实现全域净零排放的先天优势。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提出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引发业界和全国媒体的关注。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是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的重要探索,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海岛生态实践,能够为全国、全球有人岛的零碳、负碳发展提供范例样板。
  零碳岛建设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先例可以遵循,也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烟台市委、市政府主动瞄准行业发展前沿,紧密结合长岛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着力蹚出一条具有长岛特色、全球示范意义、可复制可推广的零碳建设新路。一是在研究团队选择上,由三位院士作为专家顾问全程指导,四家“国字号”科研机构牵头,从驻烟科研机构中筛选人员组建本地研究团队全面参与各项研究工作,确保研究成果具备权威性、原创性、专业性及可操作性。二是在推进方式上,鉴于零碳岛研究周期短、任务重、要求高的实际,采用“战略研究+发展规划+行动方案”三位一体、同步推进的方式开展研究,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三是在研究方向上,坚持链式思维,聚焦碳汇现状、碳汇增汇、清洁能源替代、减污降碳、零碳旅游、碳交易、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等8个领域,重点梳理长岛碳汇基础数据,探索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碳汇增量路径,研究长岛全域清洁能源替代方案,统筹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零碳旅游场景,提出国内、跨境碳汇交易方案,加强宣传推介,争取多渠道资金投向长岛国际零碳岛建设。
  在开展零碳岛研究的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遵循零碳岛建设方向,积极谋划推动零碳产业、负碳海岛和零碳项目,助力零碳岛研究。设立离岛总部经济中心、未来科创城产业飞地、长岛产业转移聚集区,为长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内生动力;谋划建设“蓝色粮仓”产业园,突出绿色低碳导向,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积极推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创建,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相统一;积极探索海洋碳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途径,发放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全省首笔“海洋牧场物联网贷”、全市首笔“海洋碳汇贷”,提高金融服务零碳岛建设能力;系统推进“山水林海城”全域生态保育,南北长山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三个海岛入选自然资源部“和美海岛”,大黑山岛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权威认证,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的“负碳海岛”;在全省首个完成全域垃圾分类,实施煤改电清洁能源供暖项目,实现城区清洁能源供暖全覆盖,倡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
  要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长岛综合试验区坚持外抓向上争取、摸清政策动态,内抓技术支撑、打牢创建基础,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型国家公园,打造海洋生态文明海岛样板。经积极汇报争取,2022年长岛国家公园进入《国家公园布局方案》,争取年内获批同意创建。
  强化技术支撑,编制形成技术成果。在技术支撑保障上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委托国家林草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国家级技术团队作为创建技术支撑单位,成立了国内知名院士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后盾。先后开展了长岛国家公园全域综合科学考察、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及主要保护物种专项调查等工作,编制形成了长岛国家公园评估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影响评价报告、设立方案等主要技术成果。
  因地制宜,抓好涉海路径探索。针对海洋保护地与陆域自然保护地差别较大的实际,立足于管控可落地、可操作,立足于人海和谐,积极开展涉海创建路径探索,开展了分区管控和差别化管控、典型人类活动调查及潜在影响、绿色发展等创建课题研究,形成国家公园分区管控和差别化管控、渔养布局优化方案等相关成果,为生态管控、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积极谋划推进,打牢创建基础。长岛综合试验区近3/4的面积在拟建国家公园范围内,立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物种多样性科学考察改善相统一,坚持把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与综合试验区建设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实施了全域风机拆除、岸线育保苗场拆除、近岸养殖腾退、裸露山体治理、垃圾污水处理、机动车辆双控、清洁能源替代等“起底式”治本之策,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变化,海洋生态资源和生物群落明显恢复,创建区域的近岸海水质量全部达到一类标准,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7.7%,捕捞许可渔船较历史最高峰数量和功率压减率均达80%以上,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南北长山岛群、大黑山岛、砣矶岛三个海岛入围全国首批“和美海岛”。初步统计,近几年用于国家公园创建投入到生态治理、矛盾调处、监管体系、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等领域资金64.6亿元。

海岛全域旅游领跑全国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长岛因势利导,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1个。全岛旅游产业加快复苏回暖,过夜游比例达到74.3%,人均消费由1000元增加到1450元,有力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深度开发优势海上资源,加快推动海上游和海岛游转型升级。依托海岛旅游资源优势,打造全国海洋生态文明高地和仙境海岸线旅游核心靓丽名片。持续规范优化海上游,开展清理取缔非法载客“三无”船舶行动。整合长岛原生态旅游景观资源,升级传统航线跳岛游和万鸟岛航线,开通长岛首条省际海上航线—长旅航线试航北五岛“黄渤海避世跳岛游”航线,将长山列岛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串珠成链,进一步优化了海上游环境。全面提升海岛游品质,开展“一岛一品”文化品牌创建活动,打造了“神秘史前岛·如画大黑山”等10个海岛文旅品牌,为长岛全域生态旅游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导。
  整合推出各类文旅项目,有效提升游客来岛休闲体验。大力发展渔家游,“渔家乐·民宿”三年提升计划圆满收官,获评“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工作年度典型经验做法”,山东省首批和第二批“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长岛均榜上有名,山东省五星、四星级旅游民宿评定中,千浔屿、渔悦楠舍7家民宿获评五星级民宿,海岛故事、在野石屋等4家获评四星级民宿,五星级民宿的获评数量居全省县市区首位。大力做活亲水游,打造集渔俗体验、垂钓餐饮、科普观光于一体的海上田园综合体,积极推进海上钓场与休闲渔业开发融合联动。大力做强夜间游,通过夜景改造、发展夜市经济等方式,推出了“梦寻仙山”“渔号之夜”等夜间演绎项目,吸引游客由“过路客”变成“过夜客”,2022年过夜游比例达到74.3%。大力做精节庆游,成功举办海岛马拉松、长岛海鲜节等一批节庆赛事活动,重点打造的“长岛·北方海岛音乐节”,已成为海岛旅游的艺术新名片,有效延伸了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大力探索研学游,发布了以《科考在长岛》《对话·长岛》《营在长岛》为主题的研学线路及相关课程,以“海岛研学与实践”主题教育产品为核心,提出并落地“海洋生态全域研学实践岛”概念,率先打造国内首个全域研学岛和沉浸式研学课程。

全力打造“蓝色粮仓”产业园
  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长岛综试区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等8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的意见》部署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越资源禀赋和海洋牧场基础优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打造“蓝色粮仓”产业园,在开拓海上牧场、建设“蓝色粮仓”的进程中走在前、当先锋,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长岛贡献。
  坚持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专题研究推动,成立市级工作推进专班,加强重大事项集中谋划,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及时解决跨部门、跨系统重大问题。委托水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编制《长岛“蓝色粮仓”产业园建设规划》,建设深远海养殖的示范园区、产业链条完整的标杆园区、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数字智能引领的样板园区、协同联动发展的开放园区,争创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实施陆海联动,明确空间布局。统筹陆海资源,以加快海洋渔业集约发展、提质升级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长岛海洋牧场为依托,坚持养殖加工旅游“三业”统筹、设施化产业化园区化“三化”一体,按照“1+N”产业布局,高标准建设长岛“蓝色粮仓”产业园。“1”即海上养殖区,包括南北隍城东部海域25万亩核心区、南五岛周边海域45万亩拓展区。“N”即多个产业配套基地,依托莱州明波和黄渤海新区安源、天源、经海等企业建立种苗繁育基地;依托长岛成晟、芝罘海和、蓬莱华康等企业建立加工物流基地;依托中集来福士、蓬莱京鲁、融发戍海等企业建立养殖装备制造基地;带动形成海工装备制造及水产加工、渔业种业及科创等产业聚集区,加快建立现代海水养殖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组织体系。
  聚焦全产业链,系统集中攻坚。牢固树立产业思维、园区思维和链式思维,建立种苗培育、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装备制造、品牌塑造、海上旅游等一体化全产业链条。强化种苗培育供应,加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加大海洋渔业育种研发力度,重点攻关虹鳟、绿鳍马面鲀、黄带拟鲹等深远海养殖优良品种,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基地。构建综合养殖体系,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大力发展深远海大型智能网箱养殖,加快形成鱼藻贝珍立体养殖体系,建设集“海洋牧场+智能网箱+养殖工船”等多种养殖类型于一体的深远海养殖渔场。做强装备制造配套,加强深远海大型抗风浪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大型装备,智能水下机器人、智能投喂装备等相关渔业装备,半潜式海上光伏平台、海上风电安装船等配套装备研发制造、布局建设,打造长岛深远海养殖装备核心支撑区。完善加工流通体系,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和海洋预制菜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水产冷藏加工基地、海洋高端预制菜产业基地。创新营销模式,拓展销售渠道,实现高值生态海产品“产地+消费者”终端销售,打造“园区养殖+冷藏加工+冷链仓储”一体化链条物流模式。同时,谋划举办一批高水平水产品展会活动,集中创建一批水产品一流品牌,创新开发一批海上文旅精品路线和特色产品,推进一二三产业链式发展、联动发展、融合发展。
  立足特色优势,发挥示范带动。海洋牧场初具规模,已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投用深水大型智能养殖网箱13座,养殖水体100万立方米,养殖网箱体量和技术装备水平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创出“陆海接力”“大渔带小渔”等模式,形成了海洋牧场建设“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烟台看长岛”格局。集中打造装备制造和养殖运营的龙头企业,中集来福士自主开发的大型智能网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立烟台经海渔业、烟台天安、长岛弘祥等企业,其智能网箱养殖产量在国内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擦亮绿色低碳环保特色品牌,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深化海洋生态产品核算和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有序实施船舶绿色替代,推行生态低碳养殖,清退整治非法和不合理海水养殖区,力争海水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争创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

  生物多样性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张维康 摄)
  长岛实施生态保护,蓝和绿成为海岛生态底色。(张维康 摄)
  渔民在海洋牧场收获海带。(张吉华 摄)
  “经海006”深远海智能网箱提网收鱼。(聂英杰 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