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舰”再次爆炸,难抵大运力火箭受追捧

多国竞相研发,渴望“大力出奇迹”飞向更远的深空

齐鲁晚报     2023年11月20日
  “星舰”二次发射点火。 图片截取自相关发射直播
  当地时间11月18日,由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制,人类史上最大运载火箭“星舰”再次点火升空。点火后,33台发动机均启动。然而,在一级火箭达到工作时序后,二级火箭发生故障,火箭失去联系。据最新消息,“星舰”的二次试飞再次以爆炸告终。
  集无数“之最”于一身,“星舰”寄托着“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把人类送上火星”的梦想。
  除“星舰”之外,中国长征九号等大推力火箭也在研制过程中。人类为何要追求更大推力运载火箭?茫茫宇宙,有了大推力火箭,人类将去往何方?
  进行了1000多处改进
“星舰”二次试飞又爆炸

  总高度约120米、直径约9米,从外形上看,有史以来人类最大的运载火箭“星舰”,相当于一栋30到40层高的大楼。它实力剽悍,起飞质量约5000吨,完全重复使用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50吨;一次性使用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0吨。
  据SpaceX官网数据,“星舰”火箭系统由两级构成,第一级为“超重型推进器”,第二级为“星舰”飞船。其中,“超重型推进器”配置了33台“猛禽”发动机,可产生最大7000多吨推力。在设计上,“星舰”两级都可重复使用,还可以在太空中加注推进剂,以实现更长的太空飞行任务。
  2018年首枚飞船启动样机制造,2023年4月进行了首飞。因强大实力,在研发过程中,“星舰”始终备受瞩目。
  然而,欲速则不达。此前“星舰”首次试飞时,起飞后,一级火箭的33台猛禽发动机中,有3台没能成功点火。140秒时,箭体异常旋转,速度加快,火箭开始翻滚失控。起飞239秒后,火箭在空中发生爆炸,首飞任务失败。首飞失败后,SpaceX对火箭和地面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测试工作。有媒体报道,此次发射前,马斯克曾表示,SpaceX已对“星舰”进行了1000多处改进。
  “SpaceX团队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就进行了大量升级改造,想必也是用尽了所能想到的技术、方案和智慧。”著名空间技术专家、航天科普作家张传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认为,快速迭代试错的路线是SpaceX的一大特点,但这需要有雄厚的资金与人才基础,并能在每一次的失败中充分吸取教训。不过,这种利弊很明显的发展方式,并不适合所有公司。
多国竞相研发推出
大推力火箭

  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的梦想,而进入太空的关键之一则取决于运载火箭。放眼全球,除了SpaceX的“星舰”之外,多国竞相研发推出大推力火箭,渴望靠着“大力出奇迹”飞向更远的深空。
  将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距离地面2000公里内),是衡量火箭能力的重要指标。就SpaceX而言,在“星舰”之下,“猎鹰9号”是世界首款起飞级可重复使用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22.8吨,曾将各式卫星送上太空,也将“龙”载人飞船送往过国际空间站。
  同时,2018年,由3枚“猎鹰9号”火箭捆绑而成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横空出世,将一辆特斯拉送上太空。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3.8吨。迄今为止,“猎鹰重型”一共进行过八次飞行,最近一次发射是今年10月,将NASA的“灵神星”(Psyche)探测器送上太空。
  在“猎鹰重型”能力之上,美国宇航局研制的“太空发射系统”(SLS)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运力可达130吨。
  2022年11月,SLS首飞,正式拉开了以重返月球为目标的“阿尔忒弥斯”任务帷幕。但发射一次SLS成本高达41亿美元,面临高昂成本争议。此前,负责审计NASA项目的美国监察长办公室提交的评估报告认为SLS项目“不可持续”。
  另外,俄罗斯航天公司设计的“叶尼塞”重型运载火箭,作为俄罗斯载人登月和兴建月球基地的关键运载工具,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在100吨左右。不过此前传出消息,该款火箭因计划修改已暂停研发。
  人类对提升火箭运力的追求不曾停止。在中国,被人们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力可达25吨。2021年4月,“胖五”一举升空,将备受瞩目的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送上太空。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2022年珠海航展中,中国航天公司展示了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根据介绍,这枚重型火箭的箭体直径约为10米,高度约110米,起飞重量约为4000吨,起飞推力达到了5873吨。研制成功后,长征九号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将会达到150吨以上,而地月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会达到50吨以上,其目标是促进深空探测的长期计划。
  “我国还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开展科学探索,对于这一宏伟计划,我们充满期待。”张传军表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科研人员也正在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载人月球车等装备,一切都在稳步推进,中国人登上月球的日子正在逐步到来。
实现宇宙移民
大推力火箭不可或缺

  人类为何要追逐研制、发射更大推力的火箭?
  马斯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送人类去火星”的想法。“星舰”在设计上,目标就是使宇宙移民成为可能,最终实现人类移民火星。  “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要走出摇篮,人类从来没有停下脚步。1883年,人类第一次提出了利用火箭进入太空的想法;1926年,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发射升空;1961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作为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降落,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021年,中国研制的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降落在火星……
  “从月球到火星,大推力火箭就像梦想之船的‘帆’,不可或缺。”张传军说。
  然而,通往深空的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容易的路。“星舰”的试飞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在失败与再次尝试中切换的过程。
  再看中国航天,早期自然条件恶劣、底子薄弱等因素,都没能阻挡中国航天前进的步伐。凭借强大的创新力,中国空间站建成,实现了长期在轨飞行。取回月壤后,探月工程四期再启程,未来将在月球南极建设一个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已经成为每一项成就背后的精神指引。
  同样,中国的商业航天进步飞速,2023年更是成为中国的“商业航天大年”。4月,天兵科技的“天龙二号”成功入轨,打破了世界范围内液体火箭首发失败的魔咒;7月,中国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遥二”全球成功首飞;近日,星际荣耀验证火箭垂直回收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杨宇光认为,商业航天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水平、基础工艺水平和基础材料水平的体现。虽然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但这些年中国商业航天的进步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          据潮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