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浦思语

齐鲁晚报     2023年11月21日
  □孙永庆

  心仪万松浦书院,是在读了《我选择,我向往》后。该书是张炜先生在龙口万松浦书院写就的散文集。万松浦书院的朴素生活,在张炜的笔下缓缓流出,那些植物、动物和作者和谐相处,给了作者精神的放松和自由。这本书让我迷上了万松浦。我写了篇读书随笔《融入野地的歌者》,发在万松浦书院的刊物《背景》上,也算是与万松浦有了点缘分。前段时间,终于来到心向往之的万松浦书院,梦想得圆,还在鲁东大学张炜文学研究院听了张炜聊文学。
  张炜先生谈作家们的天赋才能到底有多少、如何把自己的天赋才能发挥出来时,用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当年在龙口泳汶河(芦青河)两岸,生活困苦的人们难得吃上顿有油水的饭菜,他们就会去抓河狸,河狸的皮能卖钱,它的肉多油,特别香。但河狸非常聪明,它打的洞有多个出口,很难抓到。怎么办呢?人们想了个法子,用木棍捆上用香油炸了的牛筋,在河狸的洞里来回拖动,香油炸牛筋的香味能让河狸神魂颠倒、难以自已,就会用它粗大的门齿咬住牛筋。它的牙齿很难从木棍上拔出来,人们便从洞里把它拖出来,用网子罩住它。要想把才能发挥出来,就像抓河狸一样给牵引出来,这个导出的过程也不容易。你的天赋才能有多少,只有导出来才看得到。
  读张炜先生的文字,知道他老早就有个书院的梦想:“十余年来我一直寻找和迷恋这样一个读书处。”它是一个沉着宁静、风清树绿的地方,它是一个能够让心灵自由飞翔的地方。书院的诱惑真是太大了,这一诱惑时时导引着他,从最初的梦想,直到终于筑起万松浦书院,张炜赋予书院朴素和自由的精神。这是他用才情抒写的一部大书,是他精神理念的实践,也是他在建筑设计、园艺艺术等方面才能的展现。
  张炜先生说到文学写作中的细节问题,他反复强调写作要注意细节的描写,像《史记》一样抓住细节刻画人物。没有拔剑切肉食的描述,樊哙这个人物就打折扣了,《史记》也就不是现在的经典了。细节写好了,作品也就鲜活了。做事业和写作是一样的,做好每一个细节,事就成了,筑万松浦书院就是如此。
  张炜先生对文学有着独到的理解:人类最困难的工作就是文学,没有之一,文学是最复杂的,而且不容易进步。比谁写得好,就是比谁更仁善和更自由。自由是多方面的,包括道德方面的、语言方面的、想象方面的等等,挣脱各种束缚,破茧而出,让内心获取更大的自由,看破表面,认识事物的内核,才能写出复杂的社会。读张炜的作品,能体悟到他对文学的执着,能体悟到他对生命的炽爱和敬畏。
  张炜先生把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观念融入了书院的设计理念,喧嚣中的宁静,宁静中的文学寻找,书院里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厅堂走廊里的文化墙上,托尔斯泰、鲁迅等的肖像,时时让我们存有对文学的敬畏,给我们自由精神的启蒙,能让内心饱满起来,催生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院子里则是另一种景致,小鸟们在草地上觅食嬉戏,地面铺满小草,墙面爬满绿植,万松浦书院掩映于绿色之中。绿色是生长的色彩,是自由的色彩,我想这也是万松浦的灵气。漫步在林中曲径上,看到一棵棵身姿弯曲、皮肤爆裂的黑松诉说着自己成长的过往,在海风的日夜侵袭中,它们自由顽强地生长,长成了万亩黑松林。文学不也是这个样子吗?几千年的历史沧桑,我们仍在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读“呜呼,显荣富贵,当与蜃楼海市中求之耳”。
  书院的环境适合读书做学问,学术交流也采用对话的方式,平等自由地进行,让作家、学者们静下心来参悟文学的奥秘。万松浦书院的宗旨就是倡导学术自由,犹如稷下学宫和岳麓书院,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不断创新,引入中西文化交流,举办“万松浦之旅——中英诗歌时段”和“中外诗人大对话”,让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迸发出璀璨夺目的火花,中西方的诗人们受到启发,写出更多能够走进读者心灵深处的诗歌。
  书院的延续,要看书院对社会的影响,说到底就是看有没有文化领域领军人物在此著书立说、传播知识,成为当时文化发展的引领者,如稷下学宫的荀子、孟子等,岳麓书院的张栻、朱熹等。万松浦书院的发展趋势令人欣喜,我国乃至世界文学艺术方面的学者及作家被万松浦的魅力所吸引,来到书院讲学、创作、研究,这也是书院千年梦想的绵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