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老兵们顶风冒雪迎战友回家

这沉甸甸的战友情,穿越时空超越生死

齐鲁晚报     2023年11月24日
  11月23日,志愿军烈士的棺椁被护送前往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中新社发
   11月23日,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当天的沈阳,雪花纷飞,仿佛是迎接在异国他乡沉睡七十余载的英雄还家。雪落无声,思念有形,人们肃立雪中,迎接英雄魂归故土。
  英雄回家,有老兵的默默守候,这沉甸甸的战友情,穿越时空,超越生死;英雄回家,也有后辈的忠诚守候,他们掸去历史的尘埃,让英雄的精神熠熠发光。让我们一起聆听,英雄回家背后那些动人的故事。
  志愿军战士李维波
10年坚守迎忠魂

  23日一大早,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口,已经有不少市民前来迎接烈士回家。
  人群里,一位身着军装的老人引起大家的注意,他是92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兵李维波,这是他第10次迎接战友回家。老人说,“昨天吃什么菜我都忘了,但是70年前的事我都记得。战友没有忘,亲人没有忘,国家没有忘……”
  李维波老人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高射炮兵,他所在部队曾击落15架、击伤17架美军战机,立下了赫赫战功。
  每年清明节前后,无论刮风下雨,人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都能见到李维波的身影。他身穿整洁的军装,为前来瞻仰的人们做义务讲解员,“我要替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尽责,要将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要让更多人知道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李维波曾说:“军人的鲜血,要洒在祖国需要的地方。”23日,他第十次到现场,践行自己的誓言,迎接战友们回家。
  “亲爱的战友们,我迎接你们回家。我非常想念你们,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我要用你们的精神教育下一代,让他们长大以后,为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烈士守陵人王春婕
和最可爱的人有个“约定”

  王春婕是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一名工作人员,2004年起,她就在这里工作,如今已走过19个年头。
  陵园的英名墙上刻满了烈士名字,这是祖国和人民对他们的永远铭记。
  从2014年开始,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就成为王春婕与“最可爱的人”的“约定”。她承担着一项重要任务,对回国遗骸随附的多件烈士遗物进行整理和登记造册,并建立电子化档案。
  在一次遗物整理工作中,王春婕和同事们发现了一枚印章,上面刻着“林水实”三个字,通过这枚小小印章,成功确认了他的身份,在各方力量配合下,联系上烈士的亲人。
  林水实烈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第73师第218团第2营6连战士,1953年,在朝鲜江原道“铁原郡战役”中,林水实自愿报名去炸坦克,“当时他身上绑着16颗炸弹,隐蔽在一旁,见敌军坦克逼近,在战友们的掩护下,他爬到敌军坦克下引爆炸弹,人也牺牲了。”林水实的亲人对这段描述熟记于心。
  如今,林水实烈士的遗骸安葬于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其亲人也在继续讲述他的英勇事迹,让更多人了解抗美援朝中那些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自2008年起,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联合当地媒体发起“期待重逢·寻找烈士亲人”活动,如今已成功帮助多位烈士找到亲人。
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
烈士墙上有我们部队
1000多名战士的名字

  “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过能回来。”95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程茂友将军说,“每年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我都要来迎接他们。烈士墙上有我们部队1000多名战士的名字,很多人我都很熟悉,有的小战士才17岁。每年春天我都会到烈士陵园看看他们,每一位牺牲的战友都是英雄。”
志愿军老战士南启祥:
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先烈

  “我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胜利。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先烈。”每年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南启祥都会郑重地穿上军装,仔细佩戴好勋章,只为迎接战友们回家。
铁道兵二师老战士张胜利:
父亲回国后
把我的名字改成“胜利”

  “我父亲1950年入朝参战,1953年回国,回国后他把我的名字改成‘张胜利’。”铁道兵二师老战士张胜利说,“烈士英灵接回祖国的怀抱,是全国人民的期盼。虽然我没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但这些烈士们也是我的战友。所以今天就算冒着雪,我也要来接战友们回家。”
  70多年前,志愿军先烈为保家卫国而远离故土亲人,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70多年了,祖国从未忘记,人民从未忘记。 
      据解放军报、央视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