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曹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作同

留守儿童大县如何留老师留学生

齐鲁晚报     2023年11月24日
  乡村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能否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山东曹县,30万中小学及幼儿园在校生中的一半来自乡村学校。面对学生各种状况,曹县经历着怎样的困惑和挑战?如何破题?近日,《青年说》栏目记者独家专访曹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张作同,试图寻找到答案。
  曹县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右)张作同接受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专访。
  记者 巩悦悦

办好镇驻地学校
尽可能不流失孩子

  坐在记者面前的张作同,55岁,干净利落的漆黑寸发,目光坚定,特有精气神儿。身边人透露,他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为了此次对话专门将一头白发染成黑色。而“一夜白头”就发生在他来教育领域工作这一年半的时间里。
  2022年3月,张作同离开工作30年的乡镇,成为曹县教育的领路人。上任之初,摆在张作同眼前的两大问题:一是学校安全,二是教学质量。据介绍,曹县户籍人口有170万人,其中30多万人在外打工,这意味着近10万个家庭在外,对教育的冲击显而易见。
  也因此,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挑战下,张作同提出“要努力把农村中心校办好”,大的乡镇要发展不少于两处完全中心小学,为1-3年级保留几个教学点方便就近入学,给4-6年级孩子办成一个有住宿条件的完全小学,让偏远村庄的孩子寄宿在这里,方便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同时,他们还要发展校车,避免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每天接送孩子,风里来雨里去的不方便。而这,就是曹县乡村教育当前的发展方向。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源呈现出递减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因此,今年以来,不少区县实行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撤并。而且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来看,2012-2021年,镇区小学总数减少4754所,乡村小学总数减少73461所,减少数量是镇区小学的15倍之多。
  “和大班额一样,小班额也保证不了教育教学质量。”对于一所不足100人的小学,想要把它办成一个质量比较高的学校,难度非常大,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形不成竞争氛围,当地也很难保证把每科老师配备到位。基于这个情况,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之后整合资源,是当下办好教育的出路。
  话虽这样说,但张作同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但无论前路有多艰辛,他就是要锚定一点——重点把城区学校办好,把乡镇学校办好,把镇驻地学校办好,让孩子尽可能不要流失。这样就能让偏远村庄的孩子到乡镇就读,城里买房的家庭在城区享受优质资源,也能最大程度上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大部分农村生源回流
  张作同调研发现,曹县教育面临的困难是年轻教师吸附不下来,尽管每年招来大量新入职教师支援偏远乡镇和农村,但在三五年后,他们就会千方百计想要调离这里。真正留下来的都是年龄较大、离家较近的老教师。
  反观另外一些农村学校,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些农村学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距离县城不到十公里,而且还可以享受农村补贴和职称倾斜,学校教学氛围好了,学校老师自然不愿意进城了。”张作同说。
  怎样才能帮更多乡村教师补足差距,让他们安心留在乡村任教?
  经历了阵阵“头脑风暴”之后,张作同和班子成员研究决定,要用一个完全的机制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
  张作同介绍,教师招聘中,他们拿出了相当比例支持农村,“新入职教师至少要在农村服务5年,5年后要进行新一轮考核。对于表现突出、态度端正、成绩优秀的老师,我们会征求他们的想法。愿意留下来的大力鼓励,并在领导岗位方面优先考虑。愿意进城的,我们也会千方百计照顾到年轻教师两地分居情况,让他们安心教学。”
  去年以来,曹县教体局推动全县初中学校和部分小学实行集团化办学,将全县39所初中学校全部纳入集团化学校,要实现城镇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教育追赶上城镇步伐,最终逐步消除学生择校、家长择校的现象。实施集团化办学一年多,张作同欣喜地看到,今年秋季招生的一年级和初一新生在县城择校现象不那么明显了。举例来说,去年曹城镇中学被纳入曹县继儒教育集团,成了曹县继儒教育学校北校区。这样两所学校就能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实现学生的就近入学。
全县小学将成立9个集团
  在乡镇工作大半辈子的张作同说,如果教育发展不好,最后根本留不住人,乡镇驻地也发展不好。但如果真正把镇驻地学校办成全县一流学校,就能吸纳周边镇的居民来居住。
  庄寨实验学校就是个例子。
  最早,庄寨实验学校是福建客商开发建设的,当时开发商就找到张作同“谈判”,想建造一所民办学校,但这并不符合教育相关政策。后来经沟通,他们决定交予政府管理,针对这个小区专门建一所公办学校,并把它挂靠到曹县第一实验小学,后来这所学校还真被带动起来了。
  “现在这所学校的口碑和成绩在全县遥遥领先,一点都不比城里学校差。”张作同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但就目前全县的教育状况,还没有真正达到让我满意的效果。我也知道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只能加快速度,但不能让它速成。”
  镇驻地学校必须办好,这是张作同对自己的要求,“今年马上开始城区学校托管农村小学,全县小学成立9个教育集团,将农村小学纳入到县城的几所学校里,托管起30个中心校、乡镇驻地学校,用驻地学校带动周边的教学点。我们也会‘走出去’,但更多是‘引进来’。因为我去过杭州,去过青岛,但我发现最后一点也落实不了,因为那些地方太‘高大上’了,我们农村达不到这个条件。”
  在张作同看来,虽然有些东西学不来,但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去提升。学习一些好的学校的理念,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提升。
  “我对自己说,你是曹县教育领路人,你更应该有担当,不能愧对自己的良心。”张作同告诉记者,“可能现在做的一些决策不能让所有人理解和满意,但不管别人怎样说,历史会有公断。当过去十年八载,别人能对你有个公正评价,认为你这个人还行,这就做到问心无愧了。”
一次“迟到”的采访
 记者手记 
  曹县韩集镇伊庄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劳动教育课。
  记者 巩悦悦

  这是一次“迟到”的采访。
  原定访谈是在11月上旬的一个午后,但超出约定时间半小时,却迟迟没有等来曹县教体局局长张作同。在这之前,张局长曾抱歉地打来电话称,“我在理发,可能要迟到一会,非常抱歉。”等待他的间隙,我才从曹县教体局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来教育也就一年半,张局的头发几乎全白了,他是在染发。为把更好的形象呈现给《青年说》栏目的读者观众面前,这位新任局长也蛮“拼”的。
  采访前一天他还在杭州考察,行程结束立马乘坐晚上的高铁,凌晨三点赶回曹县,眼都没合,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开会,调研,与校长、老师对话,谈破局……因此,当张局长自行驱车赶往此次专访所在地——曹县磐石中心小学图书馆的时候,一头干净利落的漆黑寸发,依然掩饰不住脸上的倦容。
  坐定之后,我和张局长几乎没有过多寒暄,立即进入采访正题。早就听说曹县有170万户籍人口,仅常住人口就有130万人,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县。相对应地,当地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就占了30万人,其中,有一半是农村孩子。恰巧我对乡村教育话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察觉到张局长面对曹县乡村教育的困惑和不断尝试之后,我们就围绕“乡村教育振兴”话题开始谈起,一聊就是一个多钟头。
  面对记者的专访,不断输出当地亮点工作似乎成了约定成俗的“习惯”,而眼前这位局长却有点出乎我的意料。谈及城镇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农村教师和孩子的流失情况,他毫不避讳地指出当下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以及在“小马过河”般摸索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而在这过程中,每做一个改变,每做一项决策,都要说服每个人,但总会有人不理解。但他相信,只要无愧于自己的良心,只要不把孩子的教育毁在他们手中,不管别人怎样说,历史自会有公断。
  接手教育后,他发现教育是个看不到尽头的工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相比上世纪70年代的黑屋子、土台子、泥孩子,现在最好、最安全的建筑就是学校,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之大,让曹县教育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作为教育人,必须虚心学习,不断进步,丰富自己,争取在原来的基础上一天更比一天强。
  在不少教育政策类文件中,我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张局长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种最好的理想,但在过程中总会有人不满意,而他们要做的一定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花期不同,擅长的事情也不一样,如何尽心尽力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让他们因教育而受到约束和限制。相反,如果能让学生喜欢上他们的校园,认可他们的老师,这就是最大的成功。老师们只有用心去做,才能办好让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教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