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发扬朱派艺术

“致敬戡翁——朱复戡师生书画作品展”开展

齐鲁晚报     2023年11月24日
  本报济宁11月23日讯(记者 汪泷) 11月18日,“致敬戡翁——朱复戡师生书画作品展”在位于任城区文化“两创”示范点的南池公园段玉鹏艺术馆正式开展。
  此次展览由中共济宁市任城区委宣传部主办,济宁市任城区融媒体中心、朱复戡艺术研究会、段玉鹏艺术馆承办。自今年4月份开始筹备,在朱复戡的得意门生冯广鉴、段玉鹏二位老先生的辛勤努力和广泛联络下,共征集朱复戡先生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24件,征集朱复戡遍布全国各地31位学生的书画作品84件。展览作品已出版成册,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朱复戡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大师,集金石、诗、书、画、印五绝于一身。他勤勉一生,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朱复戡在泰安工作生活了20多年,他生前多次到济宁,可以说对济宁情有独钟,济宁籍特别是任城籍弟子众多。济宁为其建立了朱复戡艺术馆,并发起成立了朱复戡艺术研究会。
  近年来,朱复戡艺术馆、朱复戡艺术研究会,以及段玉鹏艺术馆一直在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朱派艺术做着积极的工作和努力。举办“致敬戡翁——朱复戡师生书画篆刻作品展”,是任城区委、区政府纵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必将为任城区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注入强大的活力。
  观看展览后,广大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导向,把准时代脉搏、融入社会发展、反映人民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为书香任城、文明任城、文化任城增光添彩。
  书画作品展吸引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打卡”。
泗水民间“送祝米”的往事
  作者 张学勇

  在孔子诞生的洙泗大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儿子出生了。鲁昭公派人送去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收到鲤鱼后,认为这是国君对自己的殊荣,感到万分荣幸,立即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并把鲁昭公送来的鲤鱼供奉起来。不知道,民间祝贺“弄璋弄瓦”之喜是否始于此,但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历史悠久的泗水大地,两千多年来,一直沐浴着孔孟文化的雨露。“礼尚往来”的基因,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年鲁昭公送“鲤”祝生,慢慢演化成了今天的“送祝米”。
  小时候,最喜欢跟着大人走亲戚。当客人的感觉真的是很爽啊!虽然次数不怎么多,但也总有些许零食什么的,可以拉拉馋。那些现在看来很普通的、甚至是吃腻了的东西,在那时却是不可多得的奢侈品。
  最能解馋的要算是跟着母亲去“送祝米”。
  “送祝米”是在我们这里一种古老朴素的习俗。谁家的小孩出生以后,商定了“送祝米”的吉日,会煮一大锅鸡蛋,然后用“洋红水”浸泡成“红鸡蛋”,派一个本家到亲戚家去“报喜”,告诉人家哪天举行庆贺仪式。一般来说,男孩取双日子,也就是出生的第八、十或十二天;女孩取单日子,出生的第九、十一、十三天。当然,有时根据孩子和产妇的身体状况也会适当推后几天。
  “送祝米”的礼品,很有特色的。一般是用农村特有的“箢子”,里面装上面粉(或小米),加上几十个鸡蛋(鸡蛋的多少往往会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而定),再包上四个“包囊”,(用旧报纸包上一斤左右的白糖、红糖、大米之类的东西,然后用线捆好,把红纸裁成大小适中的长条,放在“包囊”的上边,以示喜庆。)上边再蒙上一块红色或者色彩鲜艳的花布,一个“祝米箢子”就完工了。有的还再给小宝宝买身小衣服,以显示对孩子的疼爱。关系特别近的,有时还会送两箢子“祝米”。
  最要破费的当然要数小宝宝的姥姥家了。为了显示对外孙(外孙女)的疼爱,送的东西和礼物更要比一般的亲戚朋友多得多。普通的箢子,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这就要用到“盒子”(一种木制的礼品容器,圆形,分四五层,每层都可以容纳很多的东西),一层放鸡蛋,一层放“包囊”,一层放大米,一层放小米,一层放白面……由于东西太多,重量太大,不得不雇本家年轻力壮的后生来“抬盒子”。
  记得小时候,一听说母亲要去“送祝米”,高兴得从前几天就唱滋滋的。无论在哪个方面,都表现得特别好,唯恐母亲不让自己跟着去了。
  到了“送祝米”的那一天,一大早就起来了,把自己洗刷得干干净净,再换上干净的衣服,像只小鸟一样飞来飞去。等母亲拾掇好东西,便屁颠屁颠地跟在后边,一路上高兴得手舞足蹈,步行五六里路也一点儿不觉得辛苦。
  到了亲戚家,小孩子的第一个福利就是热乎乎的“红鸡蛋”。几个孩子便大呼小叫地跑出去玩儿,找到一个人少的地方,拿出自己的红鸡蛋,比一比谁的大,谁的小。然后,再轻轻剥了皮儿,细嚼慢咽,吃得一点渣儿都不剩。
  除了红鸡蛋,更让人流下口水的是祝米宴。宴席规格不一,根据主人家的家底儿情况,有厚有薄,但对于我们这些小馋虫们来说,已经不亚于“满汉全席”了。大人们都先紧着小孩子们吃,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会挪到孩子们跟前,填到孩子们的肚子里。
  酒足饭饱之后,跟着母亲挎着小箢子就踏上了归程。这时,心里挂念的就是箢子里“押”回来的东西了。一般情况下,米面基本上全留下,只留下一点底儿,红糖白糖之类的,留下一半,“押”回来一半儿。如果没特殊情况,这“押”回来的一半,足够老长时间解馋的了。
  而今,“送祝米”的习俗犹在,但挎着箢子“送祝米”的几乎没有了。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家也都嫌麻烦,那箢子“祝米”大多换成了红花花的人民币。
  事儿是省了,可总觉得少了许多的热闹味儿。
文化速读
  韩国学者访问孔子研究院
  11月18日,韩国成均馆儒道会总本部咨询委员、古文学者金学庆,韩国儒学专家、乡校书院首席讲师权赫范,韩国美术字设计协会会长金星泰,韩国龙仁佛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李莲淑等一行五人到孔子研究院儒学文献收藏中心参观访问。(通讯员 孔勇)
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优良家风
  近日,曲阜市时庄街道罗汉村开展“好婆婆”“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经过投票,最终评选出符合条件、群众公认的18位“好婆婆”“好媳妇”。下一步,曲阜市时庄街道将以百姓儒学节为契机,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孝老爱亲活动,让美德之风吹遍时庄每一寸土地。(通讯员 张云伟 张妍)
泗水送戏进社区,文化惠民润人心
  11月19日,泗水县泗河街道古城社区在府前花园东门广场开展惠民戏曲文化演出活动,婉转戏曲、悠扬歌声……为社区居民增添无限乐趣。此次活动,把精彩纷呈的戏曲节目送到社区,让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有声有色的“艺术盛宴”,进一步激发居民的文艺爱好兴趣。(通讯员 翟常森)
参加专场推介,展示中册魅力
  11月17日,泗水县中册镇组织辖区内三家企业赴山东广播电视台参加“好品山东 商行天下”泗水专场推介活动,全面展示中册镇的风土人情、家乡好品、文化魅力。其中草源红公司作为泗水县文化“两创”示范点之一,在推介会上通过线上推介泗水县的农副产品,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喜爱。(通讯员 翟常森)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