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

精益求“睛”,一切为了人类光明

齐鲁晚报     2023年12月01日
  记者 张如意
通讯员 汪心海 王鹏策      

全身烧伤导致双眼盲
人工角膜移植让他恢复视力“重生”

  干眼、角膜炎、角膜溃疡、眼部化学伤、角膜穿透伤……在山东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每天都能见到因不同角膜病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有的甚至面临失明的困境,迫切期盼着光明的到来。
  因为一次大火,一名45岁的患者遭受全身严重烧伤,面部也被烧伤致毁容。更令他无法接受的是,他因此失去了双眼视力,无法辨别外部环境里的一切事物。
因为烧伤,他的眼睛无法完全闭合,眼睑瘢痕暴露,整个角膜完全浑浊。如果做常规角膜移植最终一定会发生排斥反应或者角膜溶解。而人工角膜移植适用于一般角膜移植手术难以成功、屡次角膜移植失败的双眼角膜盲患者。由史伟云院长带头的角膜病科团队经过仔细检查判断,最终决定为患者进行人工角膜移植。
  人工合成的透明材料被植入眼部,替代了患者浑浊的角膜,恢复眼部的光学通路,犹如又在一个封闭房间里开了一扇窗。术后一个半月,患者就恢复到了正常视力。
  小小的眼角膜,是患者重燃生活信心的“火种”,回归社会的“通行证”。患者重获光明的那一刻,是眼科医生最幸福的时候。
  这样的幸福,角膜病科医生经常会有,但相应他们也要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
  “眼科其实是一类很大的疾病,它的致盲造成人的失能。”史伟云教授认为,没有眼睛健康就没有健康中国,角膜疾病等造成的失明将会是巨大的社会问题,不亚于癌症、心脑血管等疾病。
年均角膜移植手术600多台
为众多患者带来福音

  为了与患者的“光明约定”,近几年,角膜病科快速发展,在诊疗能力、科研水平、行业认可、患者口碑等方面突飞猛进。
  如常见的圆锥角膜,以往的常规手术方法是穿透性角膜移植,这个手术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大约10%的排斥率,一旦发生排斥,角膜功能就会下降,即使不发生排斥,角膜内皮数量也会逐年下降,通常坚持20年左右就可能需要再次进行角膜移植。”角膜病科主任李素霞说,角膜病科团队在史伟云教授的带领下,逐渐提高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效果,不用完全切除角膜,留下薄薄的一层,排斥率大大降低,几乎没有免疫排斥的顾虑。如今,使用飞秒激光对角膜植床进行切削,相较于以前的手工环钻钻切,切削的规则度和深度更加可控,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后来,针对板层角膜移植出现的植床皱褶影响视力等问题,又进行技术改进,采用加压缝合技术成功解决,患者的视觉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这个技术曾发表在国际眼科学最有影响力的专业性期刊之一《Ophthalmology》上。此外,针对传统角膜环钻切削不精确的问题,采用飞秒激光代替手工环钻,使手术更加精确。
  对光明追求的脚步不停歇。2019年7月,首例领扣型人工角膜临床试验手术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成功实施,领扣型人工角膜是结合我国患者眼部特征研发生产的人工角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国产人工角膜零的突破。
  李素霞主任介绍,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可以使得以往因高危免疫排斥无法做角膜移植手术的大量角膜患者有机会复明,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而且,获得的视觉效果比人体角膜供体移植更好,让更多患者持久复明。
  角膜移植是极其精细的手术,对术者的要求极高,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一台台成功的手术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每年都有不少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今年,角膜病科手术量达到近千台,为众多角膜病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音。
  精益求“睛”,一切为了人类光明。“我们医生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给予精准治疗,同时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这就是我们的责任。”李素霞说,未来,角膜病科会继续在史伟云院长的带领下,在发展中开拓进取,在专业中上下求索,精心服务广大患者,助力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角膜是眼睛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损伤可能导致失明,守护眼角膜,是维持光明的重要责任。秉承着“一切为了人类光明”的初心与仁心,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推进学科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为角膜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