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莱芜区蹚出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齐鲁晚报     2023年12月01日
  莱芜梆子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非遗”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文化,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如何发展和利用好这一重要的文化资源,使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真正让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莱芜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记者 亓玉飞 通讯员 高翔

“非遗”邂逅“唐风”
  近日,“玩转非遗 乐享唐风”2023年济南·莱芜文旅惠民消费季非遗游园会暨乡村振兴文化顾问与中心村结对活动开幕式,在莱芜区大王庄镇独路村举行。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既有非遗项目的展演、展示与直播,也有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文化惠民等活动,赢得了社会普遍关注。
  千年文化与“非遗”在这里交织碰撞,韵味悠长的发展之曲在这里谱写新章。非遗技艺展演、古风游戏、集章兑福等,营造三步一景、五步一诗的全新体验;满园的黄金落叶铺就成金色大道,迎接前来游玩打卡的八方宾朋。有了“非遗”的赋能,使独路的“独”不再是单独的独,而是独具匠心、独树一帜、独一无二、独出心裁的独,给嘉宾游客留下难忘的独特印象。
莱芜“非遗”源远流长
  透过独路村奇妙的“非遗”游园盛会,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非遗”成功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更是非遗人背后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那份坚持与不易。
  莱芜区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医药、戏剧、杂技、美术、手工艺等诸多领域,呈现量多、面广、价值高、大众性等特点。
  比如莱芜梆子,也叫“莱芜讴”,又称“靠山梆子”“本地梆子”,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全国300个剧种之一。它粗犷激昂、刚劲豪放、欢快流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本地文化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群众亲切的乡音,具有很强的心理凝聚力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莱芜区的代表性文化符号。还有长勺鼓乐、贾家洼村傀儡戏、口镇南肠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次参加展览、展演活动,影响深远。
文化瑰宝历久弥新
  时代的变迁抹不掉历史的记忆,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地挖掘传承。
  莱芜区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目前,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代表性传承人12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个,代表性传承人75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个,代表性传承人6人。今年10月底,又有6位传承人入选了新一批省级非遗传承人推荐公示名单。莱芜区非遗项目总数现已达280项,占济南市非遗项目总数的1/3。
  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上,莱芜锡雕、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邹家木雕、传统干烘茶制作技艺、金凤城红茶制作技艺、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大王庄糯黄米酒制作技艺、莱芜南肠顺香斋、多福砚制作技艺、刘家面塑、圣一阁燕子石制作技艺、鲁班门锔瓷等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亮相,集中展示了莱芜区非遗保护传承及文旅融合发展成果。
  除此之外,莱芜区还充分发挥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非遗+扶贫”“非遗+旅游”“非遗+产业”3种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莱芜区实际的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莱芜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推进文旅行业复苏和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引擎,也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下一步,莱芜区将继续加强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内涵阐释、价值利用,让越来越多的非遗保护项目焕发新生、绽放光彩。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