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老人曾庆臣十七年义务守护家祠

延续文化根脉,把家风传下去

齐鲁晚报     2023年12月01日
曲阜市姚村镇中学将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 “六和文化”助力高效课堂建设
  根据兴趣爱好
学生自主点单

  “压一挑二,挑二压三,挑三压三......”走进曲阜市姚村镇中学席编社团,席编老师张良正教学生编满天星纹饰。“姚村席编技法一般从右向左压篾条,将二方连续重复编织便得到四方连续图案。”张良介绍。
  “这么多图案编织在一起,真的像满天星,很漂亮。”曲阜市姚村镇中学学生贾晓晴说,“开始学习席编时,对普普通通的篾条能编织出这么图案感到好奇,现在了解到,席编文化是一项传统的技艺,要好好传承下去。”
  “编织社团是一个以玉米皮、草、竹片、卡纸为主材料的手工社团,主要利用玉米皮、草、卡纸编织各种手工作品,通过让学生设计、模仿姚村席编作品,再从设计到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编织作品,实现传统工艺和融入基础教育的课堂。”张良说,可以让学生掌握民间传统编织的技巧,并引领学生通过对编制技法的理解,创作出具有个性化和专业化的编织作品,尝试采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寻求编织技法的制作变化和效果。为学生提供“情境学习”中“合作性参与”的机会,更好地解决学生在传统美术创作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本土传统席编工艺发展的实际情况,曲阜市姚村镇中学将姚村花席编织工艺定为学校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美术文化的认同感。”曲阜市姚村镇中学办公室主任聂海东介绍,学校构建“核心素养+个性特长”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式。同时,学校设立计算机编程、航模、社会实践、艺体等16门选修课供学生自主进行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程平台上自主“点菜”,吃到适合自己“口味”和“胃口”套餐。
谱写六和文化
筑建温馨校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漫步在曲阜市姚村镇中学的校园里,门厅、楼梯等学校各个角落都营造了“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文化氛围,学生在“随风潜入夜”中感受国学的魅力和书香的浸润。
  在国学苑内,紫藤长廊每一根廊柱上都张贴着国学名言,紫藤长廊与其南侧的苦楝树、北侧的玉兰树浑然一体。“苦楝树象征学习之旅中的艰苦困难,在勤学苦练中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磨练坚强的决心、信心和恒心;玉兰花象征品德高尚、灵魂纯洁。”聂海东说,紫藤长廊、苦楝树与玉兰花交相辉映,寓意姚中学子讲过勤学苦练、汲取智慧,迎着风寒,含笑怒放,高洁出沉、清雅端庄。既打造出学生最爱的校园景色,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文化的熏陶。
  曲阜市姚村镇中学秉承儒家“和”的教育理念,倡树“见贤思齐、和而不同”的校风,秉承“勤朴敦行、博学志和”的校训,培育“惠风和畅、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价值认同,坚持“和美校园、和顺管理、和悦课程、和润课堂、和雅教师、和乐少年”的六和文化。“学校依托曲阜地域优势,强化精细管理,打造高效课堂,创建快乐校园,通过组织席编、剪纸、武术等各种社团,让学生阳光自信、勇于进取,打造成特色学校,让学校成为师生共同的‘温馨家园’。”曲阜市姚村镇中学校长颜丙强说。
  记者 孔媛媛 易雪
通讯员 颜丙峰 张艳

  曲阜市姚村镇中学依托地域优势,秉承儒家“和”的教育理念,营造和风满园、惠风和畅的“六和文化”,结合学校实际,打造高效课堂,开展“快乐”校园通创建活动,让学生阳光自信、勇于进取,让校园充满活力。
  扫码看视频。
  学生正在学习编织课程。

  拾掇拾掇
心里就踏实了

  阳光洒进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中村的一处农家院,庭院干净整洁,清爽利落。
  吃过早饭,收拾好家务,曾庆臣从堂屋的墙上摘下系着红绳的钥匙,跟老伴打过招呼,就出门往村中曾氏家祠方向走。
  虽已78岁高龄,曾庆臣走起路来,还是脚底生风。不一会儿,就来到了曾氏家祠。掏出钥匙,熟练地打开有些生锈的铁锁,伴着吱嘎的声响,曾庆臣推开老式的木门径直走进去。
  曾氏家祠是祭祀曾子六十代孙曾才英的祠堂,顶覆黑瓦,上饰螭吻跑兽飞禽,院内立有重修家祠纪念碑和家族历史谱碑。祠堂正房为三间悬山式建筑,两石柱鼎立,上写一副对联,上联:十五世避汉乱南迁江右;下联:六十代奉明诏北归山东。
  “这里是曾氏家族祭祖的地方,有一百多年历史了,来的主要是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曾姓村民。”操起一把扫帚,曾庆臣一边打扫院子里的落叶,一边介绍,“按老家的话讲,如果院子长时间没人来就容易荒,一荒的话,老房子就容易塌。来这里,也没多大的事要干,就是来看看,拾掇拾掇,心里就踏实了。”
守好祠堂
守住家风家训

  这份心里的“踏实”,源自曾庆臣17年的坚守。
  2006年,有着39年教龄的曾庆臣从教师岗位退了下来。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可他有个“心事”。
  “每一座祠堂,都是一部浓缩的家族史。守护好这座祠堂,就是守住我们曾氏家族的优良家风、家训和家规。”曾庆臣说,在自己之前,家祠由邻村的老大哥看护,老大哥去世后,家祠就没了人看管。“我退休了,儿女也都成家立业,平时没什么事。”就这样,曾庆臣找到了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接过了家祠大门的钥匙。
  责任在肩。从那一刻起,寒来暑往,从家到曾氏家祠200多米的小道上,总能看到曾庆臣的身影。每天清晨,打开祠堂大门,打扫院子卫生、清除杂草,整理擦拭祠堂内的老物件。夏天蚊虫多,便喷洒药物,防止蚁虫咬蚀家具;冬天担心大雪压坏屋顶,便找来梯子小心翼翼爬上去清扫积雪。
  “他就像照看自己的家一样守护着家祠。每当家祠举办大型活动时,看到祠堂一尘不染,从外地赶来的曾氏子孙便会对他赞不绝口。”提起曾庆臣,南武山中村党支部书记曾宪宽竖起大拇指。
追根溯源
把故事讲下去

  传承曾子文化,曾庆臣也在做着自己的努力。
  《曾子世家》《曾子校释》《曾子故里考》《曾子及其孝道》……曾庆臣翻看了大量关于曾子文化的书籍,曾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变得越来越立体,也越来越鲜活。
  每逢过年的时候,曾庆臣都会给来祭祖的年轻人讲讲曾子的故事,“有很多年轻人是曾子后人,但对自己老祖宗的文化不了解,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把家风家训传承下去,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当得知嘉祥县组织编纂村史,梳理乡村历史,传播乡土文化,传承民风家风,助力乡村振兴,让现代人留住乡村记忆、铭记乡愁和乡音。曾庆臣主动揽过南武山中村村史的任务,拜访村内年纪大的老年人,向他们打听乡村轶事,查资料、列提纲、打草稿,反反复复数十遍,最终书稿内容被《嘉祥村史》和《嘉山祥水》采用。
  “现在我给大家伙讲个曾子固辞采邑的故事。鲁国国君听说曾子衣服破旧,就决定送采邑给他,曾子坚决推辞……”如今,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上,总能看到曾庆臣的身影。曾庆臣讲得声情并茂,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校,站上了三尺讲台。”
  记者 李从伟 孙逢辉

  从守护到传承,寒来暑往,嘉祥县满硐镇南武山中村村民曾庆臣用日复一日的默默付出,延续着村子的文化根脉。“作为曾氏后裔,我有义务和责任把家风家训传承下去,让孩子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扫码看视频。
  曾庆臣正在打扫祠堂。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