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学术不端被举报,岂能“停职”了之

齐鲁晚报     2024年01月22日
□评论员 朱文龙 
  华中农业大学既然提出了“对学术不端和师德失范零容忍”的口号,就有必要借此事,对本校教职人员的日常监管、学术道德建设等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梳理流程、完善制度。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下一个“黄某某”出现。

  备受关注的华中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系教授黄某某被11名学生集体举报一事有了新进展。
  1月19日凌晨,华中农业大学发布通报称,针对网上关于该校教师黄某某学术不端等问题的举报信息,学校成立了调查组开展调查,发现所反映问题基本属实,初步认定黄某某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决定,即日起停止黄某某校内所有职务和工作。
  这份通报坐实了黄某某的学术不端行为,他的那些建立在弄虚作假基础上的学术成就、学术声誉、学术头衔,在谎言被揭穿后,也面临土崩瓦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黄某某原本应该在学术、人品等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可是,他不但学术造假,而且压榨、欺侮学生,伤害了学生,也在学术圈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黄某某有今日之下场,纯属咎由自取。
  对于黄某某学术不端事件的处理,不能止步于停职。
  从举报信来看,学生之所以公开举报黄某某,除了不愿意与其“同流合污”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黄某某在自己领域、课题组和“师门”之内,打造了一个“独立王国”,他本人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对学生极尽压榨、欺侮之能事。
  比如说,有学生反映黄某某对其进行人身攻击;还有学生反映黄某某克扣学生劳务费、逼迫学生参与造假,学生不配合就无法毕业……针对上述举报,华中农业大学要展开进一步调查核实,与此同时,也要揽镜自照,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的学术审核纠偏机制。
  相关报道显示,华中农业大学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发布通报确认黄某某存在学术不端,这说明黄某某的学术不端行为并无多么高明之处。但让人不解的是,并不复杂的问题,学校为何迟迟未能发现?黄某某行为如此“不端”,为何还能在课题审批、职称评定上一路绿灯,在校内以及学术圈大行其道呢?对此,华中农业大学确实有必要展开复盘,找出问题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学术审核纠偏机制失灵,并不只存在于华中农业大学,同样的问题在不少高校也不同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与某些高校与教职人员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关。这些高校出于“造名师”“争课题”“拿经费”的考虑,主动放弃监督职责,对教职人员,特别是能给高校“争荣誉”的教职人员,听之任之。即便这些人有出格行为,校方也没有处罚的动力。这也是学术圈的恩怨纠葛,每每外溢为全网大瓜的重要原因。
  此次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资料显示,黄某某曾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瑞典国际青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新教师基金等众多科研项目。在校方的眼中,这样的人可是“香饽饽”,轻易“动”不得。
  华中农业大学既然提出了“对学术不端和师德失范零容忍”的口号,就有必要借此事,对本校教职人员的日常监管、学术道德建设等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梳理流程、完善制度。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下一个“黄某某”出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