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郎担担

齐鲁晚报     2024年01月31日
  □张刚

  “塑料鞋底换针换线——”
  “头发换针换线换颜色——”
  货郎儿总是下午或傍晚到村口。温暖的阳光正恪尽职守照亮着巷子,此时村口传来熟悉而高亢的货郎担担的吆喝声。这声音的穿透力真强,几乎能钻进村子的各个院落,更能钻门进窗。在炕上缝缝补补的小媳妇,在厨房里烧锅暖灶的婆娘,爬在炕头写作业的小屁孩们,都被这叫喊声吸引了。
  很快地,货郎担担就被懒婆娘俏媳妇小屁孩围个严严实实,货郎担担放下,像一个百宝箱在村民眼前打开了。百货箱是特制的,被隔成一个个正方形的小格子,上面有一面能掀开的玻璃,透过玻璃,一格格各种各样的花花绿绿的好玩意发出诱人的色彩。有村姑们最喜欢的针头线脑梳子篦子,有小妹妹们喜欢的小发卡五色糖,有小弟弟们喜欢的小皮球玩具小手枪,总之都是各种让人眼馋的好东西。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村口时不时响起这种货郎儿叫卖声。走货郎的,大多是邻县天水秦安县的人。秦安人就是脑瓜子活,不知从哪里倒腾来这么多小玩意儿,把一个小卖铺一担子就挑在了肩上。货郎担担走四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塑料鞋底换针换线”、“头发换针换线换颜色”,就是发家致富的密码。这里的“颜色”是一种染料,用来染花线,装在一个个小小的玻璃瓶里,用小小的圆勺掏出一勺来,包在小纸包。换回去,可以染五彩线,这是村民们期盼的生活的“颜色”。
  我的家乡通渭,与被称为“货郎担之乡”的秦安县是相邻县,货郎儿经常从村口走过,或一人独行,或两人结伴,有时在村口停留,有时径直走过。那是货郎儿为了摆脱贫困,不知从哪里倒腾来各种各样的小杂货,挑起担子游村串社,把换来的头发、塑料鞋底又挑回去卖成钱。这种以物易物的流动小摊,甚为流行,一家家一户户地,货郎担子挑出了一座座庄院,解决了一家家的温饱,供养出了一个个大学生。
  “用脚板丈量大地,用肩膀挑起日月。”货郎儿出门在外,打尖住店就是一个大问题,经常央求村民愿不愿意留一宿。留一宿就可以睡个热炕,一大早又挑着担子出门,就留下几缕花线作为回报。但大多时候,货郎儿或者就住在村口打麦场的草料堆下,或者就住进废弃的烧砖窑里,或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了,就是路边地埂边挑一个水冲出的小凹窝里躺一晚。这种小凹窝,西北人称之为窝铺,总之只为能躲过风吹雨淋。“货郎担挑着艰难,拨浪鼓摇响梦幻,走村串乡的小贩。黄昏后、人影远,挥不去往事如烟。”曾有一位作词家作了这样一首歌,传唱这些民间商贩的艰辛。
  货郎的故事也听了很多,县城以西的一处水库附近,盘山公路拐了一个大弯,在拐弯后的一处公路内侧的崖壁下,就是人们传说中的货郎坟。
  据传说是在很早以前,总之比较久远了。有一个货郎挑着担子路过此地,实在走不动了。看到在弯道的正中处,有一个小窝铺,避风避雨,便放下担子,将货箱放在一边,把扁担当作枕头,倒头就睡。
  谁承想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过了几天被村民们发现时,货郎还是头枕扁担的样子,两个货箱一左一右放在身旁,躺在这半山腰,山脚是一汪水库,远处是绵延群山,身后是高山厚土。但这货郎是谁?是从哪里来的?人们自然不认识,那怎么办呢?便有好心的村民拿铁锹把这小悬崖上的土铲了下来,把这个窝铺填满堵上,那货郎的身子动也没动,就那样躺在窝铺中被自然而然地葬了。慢慢地,人们就称这里为货郎坟。
  再后来,传说有人走夜路路过此地时,听到前面有拨浪鼓儿“咚咚,咚咚”的敲击声,往前追却没看到人。再后来,夜里听到这声音的类似传说越来越多了,以至于有人专门到这里,听听有没有响声。“货郎坟能响”,成为一个神奇的传说。
  再后来,据说是货郎的后代找到这里来了。不知通过什么途径,认定了这里埋葬的就是自己的先人,有人专程到这里来祭奠。再后来传得更奇的是,据说这货郎埋葬的地方,是一处风水宝地,他的后代因此发了家。货郎在世时没能发家致富,躺到这里长眠不醒倒把家业给搞发达了,总之越来越神奇了。
  有关货郎坟的传说,不仅仅陇原大地上有,在其他地方也有。奇怪的是,地方不同,传说的内容却基本相似。若非是大家对货郎这一职业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在过去那个时代只能以这种想象来实现?
  货郎这一职业,自宋朝以来就有了。这些来往于乡村之间,贩卖或物物交换日用杂物和儿童玩具的挑担小贩,沿途吆喝着各种曲儿吸引顾客,一路走来一路艰辛。货郎担担就这样挑过了八百多个春秋。终于在上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秦安县的货郎儿勤劳吃苦,山也走过水也蹚过,冰雪地里挨过冻,毒日头下熬过苦。陇中大地十年九旱,种粮食要看老天爷脸色。种地之外,就靠这种独特的谋生方式换来了“货郎担担精神”。这种精神也造就了当地人既能吃苦又能闯荡的豪爽性格,造就了既能精打细算又能敏锐捕捉商机的生意头脑。经过上世纪后期货郎担担的艰苦创业,大多数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掘得了第一桶金,对小农家庭来讲,也算是完成了一个家庭的“原始积累”,所以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货郎们由“行走的商铺”,转为固定商铺。
  山间小路上货郎的身影消失了,有关货郎坟的传说,还在继续。




上一篇 下一篇